一个像旁观者一样的自我,我把它称为觉知者,它好似一面明镜。”
“当这面明镜没有灰尘时,它可以照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行动就利用可用资源来构建某个客观规律,也就是道法自然,以道御术。”
“当这面镜子上有灰尘时,比如被骄傲的情绪所挟持时,这面镜子所照射出来的影像与客观规律就有了偏差。”(影像是大雍特有的词汇。)
“人们就会依照这个被扭曲的规律采取行动,就会做出一些不自量力的事。”
“按照沾有灰尘的镜子所反射出来的扭曲影像行动,也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只是所构建的规律比较低效。”
“所以想要有更高效的行为,就要擦除灰尘,使得内心的明镜能够照射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客观规律。”
魏得禄在天下酒馆之内向众人阐述自己对“知行合一”理论的理解。
“所谓的知行合一,从字面讲就是认知和行为是一样的。认知是对事物的看法,大脑里面演算了事物的原理运作。可以是从自己的思考中诞生,也可以是来自于他人的经验。”
“我认为认知里面包含了大部分对我们行为的指导,且这部分都大概率是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行为’,因为认知本身就是历史经验的累积和对未来计划的糅合。”
“知行合一这个理论实践起来是困难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的。”
“普通的行为,比如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这种是不需要有认知的,但是下面的路是跑步还是走路,这个是需要决策的。认知在我们的决策的时候发挥作用。”
“但是在我们的过往决策经历中,实际做这些大大小小的决策时,会受到很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外部快速变化的因素,有对风险的评估,还有来自人性的扭曲。”
“在这些因素的干扰下,我们的认知在决策中被执行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最后导致我并不能在某个事情上做到知行合一。”
李云对自己身边的朋友道。
“书中的说延康国师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有点像绕口令。”
“举个例子,我们吃饭。知道如何吃饭是知,吃就是行想吃饭这个行为成立,必须要把饭吃了,知道如何不吃饭,或者是知道如何吃饭却不去吃,吃饭这个行为都不成立。”
“所以说,知道如何吃饭是吃的开始,吃是知道如何吃饭的完成。这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当这面明镜没有灰尘时,它可以照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行动就利用可用资源来构建某个客观规律,也就是道法自然,以道御术。”
“当这面镜子上有灰尘时,比如被骄傲的情绪所挟持时,这面镜子所照射出来的影像与客观规律就有了偏差。”(影像是大雍特有的词汇。)
“人们就会依照这个被扭曲的规律采取行动,就会做出一些不自量力的事。”
“按照沾有灰尘的镜子所反射出来的扭曲影像行动,也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只是所构建的规律比较低效。”
“所以想要有更高效的行为,就要擦除灰尘,使得内心的明镜能够照射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客观规律。”
魏得禄在天下酒馆之内向众人阐述自己对“知行合一”理论的理解。
“所谓的知行合一,从字面讲就是认知和行为是一样的。认知是对事物的看法,大脑里面演算了事物的原理运作。可以是从自己的思考中诞生,也可以是来自于他人的经验。”
“我认为认知里面包含了大部分对我们行为的指导,且这部分都大概率是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行为’,因为认知本身就是历史经验的累积和对未来计划的糅合。”
“知行合一这个理论实践起来是困难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的。”
“普通的行为,比如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这种是不需要有认知的,但是下面的路是跑步还是走路,这个是需要决策的。认知在我们的决策的时候发挥作用。”
“但是在我们的过往决策经历中,实际做这些大大小小的决策时,会受到很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外部快速变化的因素,有对风险的评估,还有来自人性的扭曲。”
“在这些因素的干扰下,我们的认知在决策中被执行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最后导致我并不能在某个事情上做到知行合一。”
李云对自己身边的朋友道。
“书中的说延康国师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有点像绕口令。”
“举个例子,我们吃饭。知道如何吃饭是知,吃就是行想吃饭这个行为成立,必须要把饭吃了,知道如何不吃饭,或者是知道如何吃饭却不去吃,吃饭这个行为都不成立。”
“所以说,知道如何吃饭是吃的开始,吃是知道如何吃饭的完成。这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