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八四章 国富论(六)

可能实现?

    能。

    比如大顺盐政改革之后的两淮盐、川井盐,就是标准的生产端征税。

    但这个前提,是扶植大企业、扼死手工业,通过大企业的高效率、低价格、集约化,上马蒸汽机、大晒盐池等新技术,从而形成一个类似于“全国垄断托拉斯”的机构,然后便可直接在生产端征税,同时又依靠高效率和集约化生产使得产品价格并不比之前高。

    然而英国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以《糖蜜法》为例,想要解决,怎么解决?

    汉密尔顿给出了解决方桉,以暴力手段和税收调控,逼死小作坊,壮大大工场,利用大工场的效率,确保在征税后依旧对小作坊形成碾压式的价格优势,形成几家大头,然后即可降低征税成本,在这几家大头征税即可。

    这是纯粹技术上的低成本征税方桉,要与此时的行政能力、缉私技术水平相适应。

    但现在,英国是做不到的。

    新英格兰地区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雨后春笋一般,依托着北美、中美、加勒比、西非的市场,不断壮大。

    英国既不敢征税,也无力征税,因为征税意味着反抗。

    而此时的行政效率和技术水平,也决定了,要么搞东印度公司这种东西、要么在生产端征税、要么就是如窗户税土地税一般给不动产征税。

    比如窗户税,房子盖好了,你总不能把窗户隐藏起来。

    而在外面查窗户,又可以减少矛盾——城堡学说的存在,使得在大街上不进门就查窗户征税的行为,英国人的容忍度一般来说更高一些。毕竟查窗户不用非得进屋查。

    这种情况下,大顺提出了类似于“代收关税”的行为,无疑在乔治三世听来是一种可行的、靠谱的、不扯犊子、可以实现的好办法。

    这种办法,如果把茶叶棉布等,视作“每年六七月份在阿姆斯特丹定时刷新”的生产,那么这就可以视作一种高效的在生产端征税的模式。

    至于说,这种模式,是不是“自由贸易”……

    这个,首先要定义一下什么叫“自由贸易”。

    不过,就算再怎么定义,这玩意儿与其说是“自由贸易”,倒不如说这就是个畸形的、尹里奇说的那种【国际垄断卡特尔】。

    以历史上非常典型的国际垄断卡特尔,1884年世界钢轨卡特尔来做对照。

    1884的钢轨卡特尔,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各国坐下来谈一谈,最终确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