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现在,山东问题,谁能解决?
朝中重臣,有几个能把山东问题、黄河决口的威胁,解决掉的?
朝中其余的科举大臣无法解决山东和黄河决口的问题,他们只能修修补补。
不修修补补的,实则就俩方案。
皇帝想的解决方式,是等着黄河决口,不堵口子,让黄河自己冲出来河道,大灾大乱之后,借天灾之力,解决山东的人地问题和黄河问题。
刘钰的解决方式,是尽人事听天命的人定胜天,在决口之前,挖出来新河道,通过迁徙、发展工商等方式,解决一下山东的人地问题和黄河问题。
但做事,就要有代价。
既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
朝廷出钱,出不起。
让刘钰去办,刘钰搞钱的本事,皇帝是相信的。而刘钰手段的残酷,皇帝也是知道的——他说四五千万两,或能解决,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他要用残暴手段了。否则的话,不算修河堤,只说朝廷出钱迁徙,一个人一百两,四五千万也就迁徙个四五十万人,够干啥的?
而这,正是皇帝认为刘钰有时候脑子不太好使的原因。同样的残暴,黄河决口之后再救人和迁徙,实际上比未雨绸缪搞迁民,残暴的多。但区别就是一个会被立生词、传为佳话;而另一个,则注定要背骂名的。
之前刘钰背的名声,最多是被人嘲讽“好治不病以为功”。
但做完这件事,那就不是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么简单了。
应该说,如果选择放任黄河决口再去管,那么李淦就是和合格的、高分的封建帝王。
反之,按刘钰的思路去提前解决,那么李淦其实是个不合格的、低分的封建帝王。
因为决口后再搞,是提振了封建皇权的统治能力、增强了统治基础。
反过来,是在削弱自己的统治基础。
至少按照松苏的手段那么搞,是的。
在此之前的改革,在皇帝看来,刘钰与他同路,在实打实地提升他的统治力量,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一个手里每年握着几千万白银、且能平价买到粮食布匹的白银的帝王,前所未有。
而现在……
皇帝沉默了很久,很久。
看着跪在地上的刘钰,回想了很多的往事。
从京城罚跪时候的那个满身锐气的少年,再到一步步辅佐他走向了历代帝王所能掌控力量和资源的巅峰。
现在,山东问题,谁能解决?
朝中重臣,有几个能把山东问题、黄河决口的威胁,解决掉的?
朝中其余的科举大臣无法解决山东和黄河决口的问题,他们只能修修补补。
不修修补补的,实则就俩方案。
皇帝想的解决方式,是等着黄河决口,不堵口子,让黄河自己冲出来河道,大灾大乱之后,借天灾之力,解决山东的人地问题和黄河问题。
刘钰的解决方式,是尽人事听天命的人定胜天,在决口之前,挖出来新河道,通过迁徙、发展工商等方式,解决一下山东的人地问题和黄河问题。
但做事,就要有代价。
既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
朝廷出钱,出不起。
让刘钰去办,刘钰搞钱的本事,皇帝是相信的。而刘钰手段的残酷,皇帝也是知道的——他说四五千万两,或能解决,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他要用残暴手段了。否则的话,不算修河堤,只说朝廷出钱迁徙,一个人一百两,四五千万也就迁徙个四五十万人,够干啥的?
而这,正是皇帝认为刘钰有时候脑子不太好使的原因。同样的残暴,黄河决口之后再救人和迁徙,实际上比未雨绸缪搞迁民,残暴的多。但区别就是一个会被立生词、传为佳话;而另一个,则注定要背骂名的。
之前刘钰背的名声,最多是被人嘲讽“好治不病以为功”。
但做完这件事,那就不是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么简单了。
应该说,如果选择放任黄河决口再去管,那么李淦就是和合格的、高分的封建帝王。
反之,按刘钰的思路去提前解决,那么李淦其实是个不合格的、低分的封建帝王。
因为决口后再搞,是提振了封建皇权的统治能力、增强了统治基础。
反过来,是在削弱自己的统治基础。
至少按照松苏的手段那么搞,是的。
在此之前的改革,在皇帝看来,刘钰与他同路,在实打实地提升他的统治力量,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一个手里每年握着几千万白银、且能平价买到粮食布匹的白银的帝王,前所未有。
而现在……
皇帝沉默了很久,很久。
看着跪在地上的刘钰,回想了很多的往事。
从京城罚跪时候的那个满身锐气的少年,再到一步步辅佐他走向了历代帝王所能掌控力量和资源的巅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