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七章 轮台之思(三)



    临清最起码还剩了八万人,最起码还有个州城、府县的底子。

    而另一个漕运重镇,张秋……

    《张秋志》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昔者漕运重镇,夹河而城,襟带济汶,控接海岱,输贡咽喉,南北要地。五方商贾辐凑,三邑物阜齿繁。自兴国公行海运,始而萧条,继而凋零,不啻迅风之扫秋叶。廿年间,城廓是而风景非。

    夫志也,一郡一邑之史也。张秋无郡之名、非县之邑,而有其史,可谓兴矣!

    自行海运后,张秋再无其史,此张秋之绝笔。

    愣生生把一个繁华大镇,弄到绝望,弄到士绅写下了“张秋之绝笔”这样的词,作为张秋志的最后一句话。

    临清还剩下的八万人,是因为漕运被废了之后,但运河凑合着还能用,多少还能有些贸易。

    但也仅限于此了。

    一旦黄河再从山东过境,仅存的几个还能支撑的运河城市,全都得死。临清的那八万人,可能也就能剩下三万。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事都怪到刘钰行海运上,而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首先一点,就是之前的山东漕运区,一切配置、水利工程,都不是围绕着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来的。

    而是山东有漕州县虽多临近运河,但农业水利资源却极其匮乏,仅有的汶、泗诸水,泰、沂、滕诸泉也被纳入漕运体系之中。

    在不能满足运河充足水源的情况下,地方州县是无权使用这些河道或泉源的。

    这个问题,从明中期开始,就已经频频成为问题。

    保漕运为第一优先级,为此甚至是默许黄河向南决口的。沿途的河流,都要为漕运补水。

    而漕运的时间,又基本上和灌溉期重合——等到夏天雨季到来的时候,那时候不缺水,但他妈的运河水也大,又要往外排水——这就导致了旱天要用水的时候,用不了;雨季不要水的时候,往外排。

    听起来,刘钰行海运,解决了漕运问题,应该是个好事。

    但问题在于,数百年间,频繁的水利工程,都是围绕着漕运来的,已经基本把原本的灌溉体系给破坏了。

    漕运本身带来的工商业,养活了一定的人口。而且漕米可以稳定米价。

    废掉漕运,是个系统工程,因为“非废运河,无以治黄”是废漕运的一个重要理由。

    即便不解决黄河可能决口的问题。

    只说之前漕运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