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七章 轮台之思(三)

还是民心上的,亦或者是任何方向,都是必死的。

    或者说,除了皇帝做这件事,其余任何人做这件事,都是在求死。

    包括太子。

    以往的任何改革,总还是有人得利、有人受损。

    哪怕是被骂了数百年的王安石变法,总还算是毁誉参半,还留了一段“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的话。

    但这件事,只有骂名。

    在朝中,几乎必然是“烹弘羊、天始雨”的情况。

    在民间……

    如果发生了洪灾,黄河已经决口了,上千万百姓被淹、数百万百姓衣食无着的时候。这时候,皇帝大力赈灾、官员全力以赴,皆得千古美名。

    而现在,事还未发。

    不提河道变革后的各种零碎的、分阶层的影响。

    比如对商业的影响、盐业的影响、农业的影响等等。

    只说个最笼统的。

    好好的过了四五百年,从来没有黄河泛滥的风险,也不用承担修黄河大堤的悲惨,更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黄河决口……

    却有人要把黄河走山东。

    任何一个山东的百姓,都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黄河是啥好东西吗?

    至少在此时的民间看来,黄河就意味着灾难,而并不意味着肥沃的黄河水。

    意味着要出徭役去修黄河堤。

    意味着要面临着黄河泛滥决口的危险——基本上,一年一泛。

    意味着要淹没祖坟,淹没仅有的家产,自己要背井离乡。

    谁让黄河走山东,除了老天爷这种不可抗力,于此时……没人会立生词,只会立一个跪像,跪在黄河大堤上。

    至于刘钰在山东的名声……刨除掉受益的莱州、登州沿海地区。这么说吧,运河沿岸,不知道多少人骂。

    刘钰可不止是毁了一个淮安、扬州。

    随便举个例子,临清城。运河漕米改革之前,20万人口的大城,短短十几年间,剩下了八万人。

    曾经鼎鼎大名的临清关,曾经的山东排在前列的大城,曾经整个山东算是粮价最便宜的地方,因为改革,竟然出现了这样的诗:

    临清官道柳,采掇有饥妇。

    年年旱魃杀五谷,客米千钱仅一斗。

    有饭柳作齑,无饭柳作糜。

    丈夫失纤因病死,妇食老姑兼乳儿。

    春风飘飘柳已深,枝叶老梗伤人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