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七章 轮台之思(三)

    都说君心难测,此时的情况就是最好的体现。

    刘钰不可能去问问皇帝,哎,你是不是准备在死前把黄河问题解决了?

    毕竟,对皇帝来说,黄河本身是不能威胁到皇权统治的。真正威胁的,是黄河决口之后的“人”。

    而皇帝觉得,  可能没办法解决人的问题,所以可能会琢磨着把人解决掉。

    封建帝王,屠戮百姓,如屠猪狗,这种事很正常,变种的草薙而已。

    理性判断,一旦和皇帝这个在理性时代本不该存在的东西结合,  那就很容易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

    明末混乱时代,  农民、贱民、矿工等,  用暴力给大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因之,会让大顺的皇帝尽可能维系小农的生存;但一旦感觉可能无法维系的时候,便很有可能扼杀于摇篮之中。

    这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

    一开始,刘钰听着皇帝忽然谈及轮台诏,他心里肯定是嘲讽加吐槽。

    心里嘲讽说,皇帝的脑子,顶天也就到那种不谈生产力生产关系、期待几个超人的良心,搞个什么零之镇魂曲之类的东西。死前发個轮台诏,把国内的兼并问题缓解一下,让太子去做“好皇帝”。

    这当然要嘲讽。

    但到了后面,刘钰越听,  就感觉味儿越不对。

    凡事就怕对比,这味儿越发不对的情况下,刘钰觉得,  这种类似“放水淹田改稻为桑”的手段,还不如一开始自己嘲讽的那种想法呢。

    做事,肯定要算成本。

    而做事,  怕也怕算成本。

    投入成本,是为了目的。

    关键在于,皇帝的目的是啥?

    皇帝的目的,是百姓更好的生活?还是皇权的稳固统治?

    大部分时候,二者似乎外表来看没啥区别,但一旦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就会立刻露出本质。

    哪怕不考虑生产力这种理性的因素,只是考虑抽象的百姓更好的维系小农生活这个目的,投入几亿两白银,也是值得的。

    但如果只考虑皇权的稳固统治,实际上……是有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的。

    铁路的出现,的确让皇帝增强了统治的力量。并且给皇帝塑造了另一种可行的方案。

    一旦从京城到汉口的铁路大致完工;再配上海州到徐州再到皖北河南的铁路。实际上,黄泛区——大顺的黄泛区,多半是后世的黄河下游流域,而不是原本历史上花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