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同理杨国忠也是如此,这一招几十年来从未失效。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叛变是必然没有胜算的,一定是自寻死路的昏招,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无条件的忠于自己,为自己卖命,这样才有出路。然而他料不到安禄山自我感觉实在太好,在身边这些投机谋臣长期的鼓吹下竟然真的就自以为优势很大,豪赌了一把。要说他非给叛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安禄山为了能讨好唐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权贵得罪了个遍,如此这般一旦这个七十多岁高龄的太平天子被取代,自己唯一的靠山失去后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安禄山打算在皇权交替之际叛唐。但是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和计划的逐渐败露迫使安禄山不得不尽快付诸行动。这时候即便是唐玄宗本人也已经预感到难以继续驾驭安禄山了。怎奈何志得意满的唐玄宗终究还是不能轻易相信这种令人窒息的操作真的会立刻发生在自己执政的最后阶段。在他眼中,就算安禄山要叛,目前这个阶段他也是没有胜算的,所以自己还有时间来应对,来补救,此时当务之急是不能进一步刺激到安禄山。但这也不过是缓兵之计,实际上事到如今,安禄山自己是看很清楚的,就算唐玄宗本人目前还不会出手对付他,面对蠢蠢欲动的朝廷,他也已经是箭在弦上,真的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这就是他仅有的机会了。讽刺的是,安禄山发动叛变才一年身体就因糖尿病晚期而迅速崩溃,因此就算他打算继续养精蓄锐,并且和朝廷相安无事,其实也是没法把野心延续到唐玄宗一朝结束的。但他若是不出兵,将来便出不了兵了,那也算是悬崖勒马。这样看来,可以说是天不佑大唐。
所以悲剧的导火索就在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理智存在判定误差,老皇帝确信安禄山造反是没有胜算的,因此作为被宠幸的边将,安禄山理当看得清局势,不会做出愚蠢的举动。唐玄宗认为安禄山会审时度势,对他的顾虑也就越来越小,给予安禄山的信任则逐渐变得无可附加。可是事实是安禄山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自知。在安禄山眼中,自己反唐是有一定胜算的,而且作为曾经一无所有的亡命之徒,他在找不到其它出路的情况下,也不在乎为自己赌一把。安禄山认为大唐帝国兵力布置外重内轻,且自己掌握大唐两大精锐之一,只要趁着中原兵力空虚之际以闪电战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赶在其他节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其实都清楚安禄山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别的不说,即便是攻占长安,也是在一连串对安禄山有利的偶然变数中才得以实现的,而且这几乎就是安禄山的极限了,然而就算首都陷
所以悲剧的导火索就在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理智存在判定误差,老皇帝确信安禄山造反是没有胜算的,因此作为被宠幸的边将,安禄山理当看得清局势,不会做出愚蠢的举动。唐玄宗认为安禄山会审时度势,对他的顾虑也就越来越小,给予安禄山的信任则逐渐变得无可附加。可是事实是安禄山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自知。在安禄山眼中,自己反唐是有一定胜算的,而且作为曾经一无所有的亡命之徒,他在找不到其它出路的情况下,也不在乎为自己赌一把。安禄山认为大唐帝国兵力布置外重内轻,且自己掌握大唐两大精锐之一,只要趁着中原兵力空虚之际以闪电战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赶在其他节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其实都清楚安禄山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别的不说,即便是攻占长安,也是在一连串对安禄山有利的偶然变数中才得以实现的,而且这几乎就是安禄山的极限了,然而就算首都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