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不得不向唐玄宗本人尽忠,这就是唐玄宗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但安禄山却反其道而行之,甘于被利用本是这个杂胡小儿在唐玄宗一朝立命的根本,可是安禄山却想走另一条至少在他看来走得通的荆棘之路。
天宝年间,尽管唐玄宗已经逐渐安于现状,懈怠下来,但是从东宫到宰相到文臣再到武将都是被各种互相牵制和眼线渗透,被这老皇帝把持的服服帖帖的,再加上李林甫能力了得,虽然权倾朝野,嫉贤妒能,但却能很好的处理日益复杂的政务,又能有力的压制东宫势力,所以一切仍然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中。这样看来唐玄宗保住晚节本是没有问题的。奈何李林甫打压异己太厉害,导致死后接班的领导班子实在不够看,安禄山又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喂不饱的亡命之徒,和无才无德的杨国忠两人各种秀窒息操作最后硬是打破了唐玄宗的如意算盘。唐玄宗之所以倚重安禄山,既有政治考量,也有军事需要。对内,是想利用安禄山去拉仇恨,让他各种背锅。对外,则利用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进一步的,想继续开疆扩土。而为了防止安禄山心存异志,唐玄宗至少有四层保险:
唐玄宗给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职务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兵力,在大唐天宝年间60余万的总兵力中这恰恰是一个阈值,既能最大限度发挥边将的战斗力,又刚好不足以发动一场有胜算推翻鼎盛王朝的叛变。
接下来,宠幸安禄山给他各种高官厚禄乃至让他成为杨玉环的干儿子,让他获得比封疆大吏还要夸张的超然待遇便是又加上了一层人心上的筹码,寄希望于喂饱这头饿狼,这是作为感情牌的第二层保险。
而作为安禄山的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唐玄宗有意而为之。如果安禄山真的图谋不轨,这两人不但绝对不可能和安禄山同流合污,相反必然积极投身反叛。且其他边将也少有看安禄山顺眼的,这令安禄山犹如锋芒在背。这就是地缘势力上的第三层保险。
最后,在政治势力内部,以杨国忠为首的政府班子对安禄山的厌恶是公开的,这就让安禄山倍感孤立,只给拼命讨好唐玄宗以抗衡杨国忠为首的权贵势力,以至于自己能不能出将入相也完全没有话语权了。这就是第四层保险。
但归根结底,不足以和整个帝国抗衡的兵力,才是唐玄宗愿意信任安禄山和放权给他的根本原因。唐玄宗本以为安禄山被杨国忠胁迫,理该死忠自己以换取自己对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
天宝年间,尽管唐玄宗已经逐渐安于现状,懈怠下来,但是从东宫到宰相到文臣再到武将都是被各种互相牵制和眼线渗透,被这老皇帝把持的服服帖帖的,再加上李林甫能力了得,虽然权倾朝野,嫉贤妒能,但却能很好的处理日益复杂的政务,又能有力的压制东宫势力,所以一切仍然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中。这样看来唐玄宗保住晚节本是没有问题的。奈何李林甫打压异己太厉害,导致死后接班的领导班子实在不够看,安禄山又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喂不饱的亡命之徒,和无才无德的杨国忠两人各种秀窒息操作最后硬是打破了唐玄宗的如意算盘。唐玄宗之所以倚重安禄山,既有政治考量,也有军事需要。对内,是想利用安禄山去拉仇恨,让他各种背锅。对外,则利用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进一步的,想继续开疆扩土。而为了防止安禄山心存异志,唐玄宗至少有四层保险:
唐玄宗给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职务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兵力,在大唐天宝年间60余万的总兵力中这恰恰是一个阈值,既能最大限度发挥边将的战斗力,又刚好不足以发动一场有胜算推翻鼎盛王朝的叛变。
接下来,宠幸安禄山给他各种高官厚禄乃至让他成为杨玉环的干儿子,让他获得比封疆大吏还要夸张的超然待遇便是又加上了一层人心上的筹码,寄希望于喂饱这头饿狼,这是作为感情牌的第二层保险。
而作为安禄山的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唐玄宗有意而为之。如果安禄山真的图谋不轨,这两人不但绝对不可能和安禄山同流合污,相反必然积极投身反叛。且其他边将也少有看安禄山顺眼的,这令安禄山犹如锋芒在背。这就是地缘势力上的第三层保险。
最后,在政治势力内部,以杨国忠为首的政府班子对安禄山的厌恶是公开的,这就让安禄山倍感孤立,只给拼命讨好唐玄宗以抗衡杨国忠为首的权贵势力,以至于自己能不能出将入相也完全没有话语权了。这就是第四层保险。
但归根结底,不足以和整个帝国抗衡的兵力,才是唐玄宗愿意信任安禄山和放权给他的根本原因。唐玄宗本以为安禄山被杨国忠胁迫,理该死忠自己以换取自己对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