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9 叠层器件再次突破,面试准博士生(万更求订阅)

IC。

    以J4:PCBM:IDIC-M为底电池,PCE10:COi8DFIC为顶电池的器件效率,达到了15.67%。

    按照现在这个情况,在器件效率上追上原先IEICO-4F体系,大概率只是时间的问题,极有可能可以突破16%。

    说起来,如果许秋把新的四五个叠层体系,每个体系整理一篇文章出来,按照现在最高效率才13.5%的有机光伏领域,基本上可以吊打。

    这些工作要是放出去,在现在最高13.5%的有机光伏领域,基本上都是吊打,可以AM、JACS、EES、NC轮着发,甚至还能捞到一篇《自然》大子刊。

    不过,许秋并不打算这样做。

    到了许秋现在这个阶段,AM之类的工作对他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属于随便发的那种,冲击一篇CNS主刊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而且,要是真的去水这么多文章出去,哪怕日后他器件效率做到了16%、17%,估计都不一定发得了CNS。

    因为新意被分摊给了其他同类文章。

    除非做的几个体系彼此之间差异性非常的大,或者把器件效率的差距再次给拉开,能做到18%,甚至20%以上。

    另外,就算真的准备把这些工作都“卖”出去,也需要人来完成,做实验,写文章,都需要投入精力。

    现在许秋面临的情况就是手上好的工作,好的想法太多了,但课题组人手又不足。

    学姐马上毕业了,指望不上她,学妹忙着合成PTQ系列给体材料,邬胜男那边也有自己的受体合成任务,莫文琳本来在做三元体系,现在被自己拐到叠层器件来了,但她只有一个人,吃不下这么多体系。

    许秋琢磨着,也需要给自己培养一些后备力量了,最好能招一些新人进来。

    明年的话,陈婉清、段云博士毕业,韩嘉莹硕士进来,组里还可以招一个博士,可以接学姐的班。

    但也只能有一个博士,现在组里人数都已经这么多了,再要让魏老师出去“借”名额,也说不过去。

    或许,可以给两位新来的本科生加加担子?

    殷后浪不是准备要出国吗,虽然国外比较看重推荐信,但对于高校来说,文章算是硬通货,可以说文章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推荐信。

    如果本科发一篇《自然》,基本世界上所有学校都会抢着要。

    事实上,本科能发一篇AM一作,只要不是英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