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八章 德国统治下的欧洲 三

民族经济领界以外的第一个实例”。德国承认这个协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德国需要的工业原料产品如棉花、亚麻、油菜籽的生产,但他们同时称其对罗马尼亚亦有利益,可以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因为罗国的可耕地是有限的,而比起其耕地面积来,农村有大量过剩人口,所以农民改种那些需用更多劳力的工业原料产品是有利的。

    德国对于多瑙河流域其他各国的尼亚之速,但这些方案的宗旨全是一样:为德国谋利益。1920年11月日的德匈贸易协定规定匈牙利须改变农业的性质,使其产品种类方面更多,而德国保证购买匈国全部可出口的过剩产品。例如匈牙利需减少禽肉产量而增加鸡蛋出产,以供德国的需要。在保加利亚,德国的经济目的可以一言以蔽之:强化农业。

    德国将保加利亚那些靠农产品而维持的工业加以发展,以期增进德保的贸易。举例说,为了鼓励保加利亚向德国出口罐头肉品、干制水果和菜类,德国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保加利亚建造屠宰厂、冷藏厂、玻璃暖房等设备,德国认为这些企业可以增加保国农民的购买力,可以吸收更多的德国工业产品。

    德国最大的化学公司如i.g.法本已经派专家对多瑙河各国的经济结构做了多年的研究,该公司研究所得的结果是:鉴于多瑙河流域土地利用之落后,德国的化学工业可以从中获取最大利益。多瑙河各国的土壤已经被耕种到枯竭的程度,如欲扩大生产并使其多面化,非施用化学肥料与杀虫药不可。这批专家又发现,耕种方法和畜牧方法的现代化需要大规模使用其他化学品,例如畜药、灭菌和发酵设备,及农家应用的油漆等等。

    除农业外,德国也计划开发东南欧的矿物资源。德国人积极参加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的冶金业,以期增加、铬、铅的生产。除西班牙外,南斯拉夫是欧洲最大的产铜地。对东南欧的工业和矿业发展,亦如对于农业一样,德国正在极力使其配合德国的需要,并在德国资助与指导下进行。只有在不违背东南欧的“有机体”发展之范围内,并有助于促进其人民购买德国工业品的能力,工业化方被允许。

    德国对东南欧的政策是使它变为德国的“农业腹地”,他们对西欧各国的方案却将这些国家变为德国的“工业腹地”,尤以比荷两国为甚。比利时主要是一个工业国,其工业化程度甚至高于荷兰。

    二战前比利时和卢森堡每年共出产700吨钢,每年出口500至万吨煤,但每年需由法德两国进口约1000吨焦炭以及大量瑞典铁砂。比利时的纺织工业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