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八章 德国统治下的欧洲 三

的野心开始在东南欧逐步实现。若干年来,莱比锡的中欧研究所一直在从事研究“协调”巴尔干农业经济与德国工业的方法。

    举例说,德国需要南斯拉夫地铁砂与氢氧化铝,匈牙利的粮食,罗马尼亚的石油与木料。因此德国早在开战前便已开始改变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因为在大德意志经济空间的观点下,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已经“相当古老了”。德国专家制定了一些长期的生产方案,他们认为这方案足以消除东南欧与德国之间的经济脱节。而开创德国所追求地“全欧经济体系”。

    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诸国,调整生产以适应德国需要地工作已有颇大的进展。这些国家向来是德国所需的主要农业品和矿产原料之重要出产者,自二战爆发以后更日益变成德国地一个粮食来源,所以德国设法使他们的农业与德国需要配合。德国与罗马尼亚订立的各种协定可以作为德国改组多瑙河和巴尔干各国经济结构之目的和方法的一个例证。

    罗马尼亚出产大宗谷类,罗马尼亚全部可耕土地中有84%种植谷类,以玉米为重要产品,其次为小麦、大麦和燕麦。罗马尼亚又是一个重要的牲畜出产国。1918年12月实行的土地改革(没:.产,将其割为小块分给罗马尼亚农民,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及其他因素减低了罗马尼亚各类产品的收获,并造成其剩余产品出口额的萎缩。

    德国多年来一直对克服罗马尼亚农场经济的落后性及改造其农业生产表示关切。1919年3成立的德罗贸易协定规定罗马尼亚经济将在德国指导下改变方向。从此以后罗国需竭力增加德国所缺乏的产品之产量,例如纺织纤维和油料作物,特别是大豆。

    根据该协

    马尼亚必须发展森林业,各种矿砂与油矿的开发务必器和材料,并有德罗合组的独占公司或卡特尔管制。罗马尼亚需为德国企业和德国运输业创立自由区域。罗马尼亚的运输制度需加以发展。罗马尼亚的军备及军事工业的设备概由德国供给。

    1920年124,德罗签订了一个新经济协定,罗马尼亚同意减少小麦种植面积的20%,将这些土地改种德国最需要的农产品如亚麻、棉花、油菜、饲料用燕麦。德国政府同意在技术上及其他方面帮助罗马尼亚进行它的十年经济计划,给予罗马尼亚长期信用贷款以购买德国机器与器具,并以此项资金协助其扩增产量、改进水道、发展灌溉。

    德国方面认为德罗商约是“德国贸易政策的最重要成功”,是国将国家经济设计推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