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3章 边塞诗人高适

便在永王李璘叛变后召见高适与他共同商议平乱之法。”

    “高适为其分析了江东形势后肯定永王必败,于是唐肃宗便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永王李璘。”

    “至德二年,高适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会在安陆会和,结盟誓师讨伐李璘。”

    “结果高适还没到达广陵,永王李璘便战败了。”

    “于是他又受命指挥淮南部队参与讨安史叛军,援救睢阳的行动。”

    辛弃疾:与李杜分别3年后的高适44岁了,他在睢阳这个地方遇到了董庭兰。

    董庭兰是吏部尚书房琯的琴师,他因主人被贬出长安而四处流浪,靠着精湛的琴艺谋生糊口。

    兴衰看遍,董庭兰的琴弹得越来越好,他深深地打动了高适。

    分别的时候,董庭兰伤感地对这位听众说,恐怕以后再也不能相见了。

    在这江湖之中,你我不过是擦身而过的落魄中年人,余生襟抱空对西风残照而已。

    没想到高适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就写出千古名句,既是劝慰琴师也是自勉。

    这种豁达洒脱的句子,只有盛唐时期的人才能写出来。

    44岁的高适功名未成、流落他乡,坦然地对故人表露自己的落魄。

    高适自弱冠之年就到过长安,以为能凭借自己的才华混出名堂。

    但意气风发的他并未如愿,辗转飘零多年一事无成。

    仕途无望的他只好回到宋城,过着耕读的生活,直到26岁时投身行伍。

    彼时大唐与契丹在边境大战,高适闻讯一路从宋城出发,到第二年秋天才抵达战场。

    他投奔信安王后不受赏识,无奈之下在幽州节度使手下当了幕僚,却只干了2年跑腿打杂的活。

    没办法,从军无禄的高适再度收拾起行囊,南下向着宋城方向返回。

    高适是一个有实干精神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打杂两年之久,但同时又胸怀大志。

    而且即便离开幽州节度使幕府,高适也不像李白那样故作姿态,辞行后就默默地走了。

    32岁的高适再到长安,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没想到落榜了。

    但他也不懊恼,反而认真总结了唐朝与契丹作战失利的原因,写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从三十几岁到四十几岁,高适除了与李白杜甫短暂交游外,几乎都过着半耕半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