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80 弗畔矣夫

,当年在海宋找个懂点中文的洋人教会老师、或者是懂西学的中国老师很容易吗?挺难,教会本身都是一边培训一边雇人。

    而且这是当年方秉生购入第一个京城宅院作为家业的时候,他不过是个商界后起之秀的高管。财力并不足以让他一步登天进入富人区,他购置的房产是老房子,那肯定是中产阶级圈子里,在这种老宅子云集的地区,成立小学募集所需的资金本身难度也较大,因为朝廷拨款不足,教会辐射的居民区里也鱼龙混杂,各类教派都有,还是天主教占优,浸信会、长老会信徒不多。不信教的都很多。并不是振臂一呼、捐款海啸般扑来的官员区、工业新贵区、退伍军人极多的新教死忠区那种地方。

    培德系统之所以急吼吼的在天恩路建小学,本身也有点跑马圈地扩大影响力的意思。

    所以天恩培德身为一个新成立的小学,师资不强,校内的学生宿舍还在施工。暂时还是走读制的。

    最强最老的培德往往都是住校制度。住校制有很多优点:首先就可以在生源上有极大优势。住校可以让距离遥远的学生都过来读书;其次,按照基督教道德培养团队精神;最后,最关键的。学校主宰学生的日常活动,让学生每日无时无刻都浸泡在耶稣的光环之内;只有实力不行的培德才走读。

    住校制的学校可以让全国任何地方的学生来读书,而目前走读制的天恩只能辐射相关地区。

    而方秉生选中这里,就看中它是个走读校。

    可想而知,对于方秉生这个外基内儒的“鸡蛋”来说,把自己孩子无时无刻浸泡在基督教环境里无疑是把孩子送给狼吃,他还想:“儿子啊,白天你去学学那些洋奴的勾当、有考上科举做官的资本即可,晚上回家我有空给你讲讲真正的正道(儒家)。”

    从他儿子的大名“博文”就可以看出:此名来自《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也就是说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潜意识或者明意识里:假意屈身洋教在方秉生眼里不过是为了当官而被迫离经叛道的不得已手段而已,这个见解和认识都被他烙印在儿子的大名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