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八章太子不喜文士

野对于殿下诸多误解,到时再有用心险恶之徒离间皇上和殿下的父子关系,到时满朝文武无人替殿下正名,天下百姓无一人理解殿下苦心,殿下岂不是犹如无根浮萍任人摆布?”

    其实朱慈烺一直也在犹豫这个问题,就像孙承宗说的,名声是一种拖累,但是他也是一种保护伞啊,要是朝野都夸赞太子贤明,那就算天子想换人那也要有所顾忌。

    但是朱慈烺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注定在有些人面前落不下什么好,皇明商号的扩张注定要侵蚀很多人的利益,就像这次朱慈烺只是参与一个粮食收购,江南就有很多人坐不住了。

    孙承宗看出了朱慈烺的犹豫,别人都觉得太子老成,太子精明强干,太子聪明达练,其实孙承宗看到的太子并没有那么完美。

    有些地方太子表现的很有天赋,尤其是对数字非常敏感,太子手下的人几乎无人能在太子手里有什么贪污的机会。

    但是人情世故上确很稚嫩,不善于和人交际,如此少年老成的人,没有办过一场诗会或者文会,没有举行过一次宴饮,没有在百姓面前露过一次面。

    总是躲在幕后,搞的自己跟很阴险一样,其实只是对于人际交往的恐惧。

    做事有时容易冲动,好像对于武力有着偏执的喜爱,从入住东宫之后,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跟建军有关,孙承宗有时候就担心,朱慈烺会像明武宗或者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直到听说太子殿下为了担心加税会增加百姓负担自己承担了围剿流寇编练新军的军费,孙承宗才松了一口气,太子殿下心里是有百姓的。

    有时冲动有时又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就像处理跟崇祯的父子关系,其实太子比起历朝太子都要优秀,经营皇店、处理疫情、编练新军、研制新火器、更新车营装备、研制新火炮、招抚蒙古残部、重整河套、布局辽东和收粮减百姓赋税负担。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不要说一个太子,比起大多君王做的都要好。

    看着好像都是小事,但是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连起来才有今天大明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眼看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这都是太子的功劳。

    但是太子对于皇权争斗的惨烈并没有足够的认知,总喜欢把自己游离在权力中心之外,听政两月未主动发一言献上一策。这根本不像一个有为的太子该有的姿态。不结交朝臣,不结交学子,一心扑在军事上,又是练兵又是办讲武堂,又是搞皇明药局。

    结果不仅不结交官绅士子,因为皇明商号的原因,朱慈烺跟士大夫又矛盾重重,须知大明归根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