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271章 三线并进,事业拓展

场听课的学生家长趋之若鹜。

    其他栏目也都干货满满,排版上也新颖别致。

    文字表述鲜活、接地气,读起来好玩又有趣,别具一格。

    这是骆千帆特意要求的,教育周刊必须在文字上成为整个《虹城晚报》的“天花板”和效仿对象。

    为此,骆千帆特意施行“主笔制度”,必要的时候采、写分离——采访归采访,写稿归写稿。

    这个时候张楚的文字优势显露无遗,受到骆千帆的器重和称赞。骆千帆还邀请周旭阳进行把关,最终呈现了非常不错的文字效果。

    《教育周刊》第一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广告不多。

    广告商都不是傻子,没看到你最终呈现的版面,也没有看到市场的反响,他们是不会轻易投放广告的。

    不过,一周以后的第二期报纸出版,刊登的广告明显增加。

    等到第三期出版的时候,24版的《教育周刊》,大大小小刊登了二十多个广告,其中包括六个整版广告和六个半版广告,超出其他任何一份周刊。

    等到出版第四期的时候,不仅广告继续增加,《教育周刊》精心打造的五个栏目,都拥有了长期的冠名商。他们看中的是《教育周刊》背后的学生资源。

    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其他周刊加起来才四个冠名栏目。

    而且到这个阶段,“汉东教育百家讲坛”的线下活动已经不需要任何宣传了。

    有人为了拿到有限的门票,竟然私下里找水载舟和魏青山开后门。

    还有很多记者编辑来找骆千帆为亲戚朋友要票。

    有人建议售票,骆千帆拒绝了,保证人气和热度最重要。

    至于挣钱,他有的是办法——“百家讲坛”线下活动开辟出场内外二十个展位进行招商,到最后,单靠线下活动就足以盈利,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五一过后,水载舟、魏青山亲自摆下庆功宴,为《教育周刊》全体人员庆功。

    事实上连水载舟自己都没想到《教育周刊》会办得这么好,也没有想到《教育周刊》的市场反响会这么大。

    庆功宴上,骆千帆一点都不贪功,一方面把功劳分摊给下属,一个一个点名夸出花来;另一方面,把功劳推给水载舟和魏青山。

    “都是水总高瞻远瞩给铺的路,要不是水总的‘承包制’指明方向,我骆千帆到现在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也多亏了魏总关心指导、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