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一之卷:错料一帆超十程 第12章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中)

着脸来询问能否参加。

    皇帝当然照准了,因此这些人,以及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的另外一名宰相,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知白,竟然也跟着来了。

    这位老兄的官职名称其实很长,此处拿出来的两个,只不过是最接近权力本质的官职而已。

    工部尚书是他的寄禄官,按照当初的设计理念,俸禄是要以此为基准进行发放的。

    但到后来一些常见的差遣也是要发放俸禄的。

    这里的差遣,描述的是该官员实际的执掌权限,反而更像是后世认知当中的官员。

    而工部尚书这类的词汇,在宋朝的意思全然与唐朝不同,它无法直接的带给官员权利,相关官员也不会到工部去上班,反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差遣,确定包括上班地点在内的一系列事情。

    除了寄禄官和差遣分开之外,宋朝的“职”也是与他们区分开来的。

    因为宋朝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叫做贴职,那也是一种皇帝侍从才能有的官职,但却基本上是定向发放给文武大臣——主要是文臣——而不是那些天文、医官之类的人物。

    宋朝之所以如此处心积虑地将官职、官差等概念分化开来,主要意图还是在人这一级别上实行权力分立,达成相互牵扯,权归于上的目的。

    毕竟人家是君主制政权,即便搞分权制衡,也不可能像孟德斯鸠设想的那样三权分立。

    当然,小皇帝的认知还没有高到这个层次,他只对官、差、职的分割有一定印象,这是历史课本教授的内容。

    同时他还知道为了达到分权的目的,宋朝更是用了一套很原始的方法,比如宰相的权力就被分割开来,分别给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其实,还应该包括其他宰相。

    作为首相王曾的重要替补,张志白其实承担的是这一角色。

    当然这一决策并不像后世想象的那样,纯粹是为了跟宰相拆台。

    相反,自从唐朝实行宰相一箩筐的制度之后,中书门下的协同作战机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

    况且单就张知白本人来说,让他去给王曾拆台,不但性格上做不到,而且就连身体上恐怕也无力支撑。

    近些天来,这位宰相的身体并不好,赵祯也是有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了。

    此次他来参加宴席,怕是要向众人宣示一下复出视事的姿态了,

    宋朝制度,对于宰执大臣是颇有一些照顾的,不但俸禄极高,而且子孙也比较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