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去山上寻野菜的也少了,自从有些个娃娃去了山上没回来后,官府便不允许家户人家的孩子往山上跑。
至于吃的,官府也会发放一些,不说吃饱,饿肯定是饿不死的,只要饿不死在勤快一些,日子总归是一天比一天要好点。
活人难道会被尿憋死?
当然前提是他还活着。
老头子摇了摇头,“刚才狗娃子路过的时候,俺和他唠叨了两句,他到是提了一嘴,说是待那学社建好,入学的娃娃优异者,还能得些吃食呢。”
“啧啧。”老虔婆砸了砸嘴,“还能得些吃食?!那可是极好的。”
“唉!”“走喽。”老虔婆轻叹一声,摇了摇头忙活自己的去了。
老头子望了一眼老虔婆的背影,什么也没说,这个老虔婆本来家中儿、女都有,现在也就只剩她一个人了,能活下来已是不易了。
不过看着样子,日子应该也会越来越好,应该能回到数十年前的模样吧?
六州各处,小到乡村,大到州府,一座座学院拔地而起,单靠朝廷那肯定是不行的,少不了本土乡绅的支持。
当然这些乡绅是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那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
学社还不完善,有些里面的所谓教书先生,可能也只是些勉强识字的人。
但总体来说,都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
相国府。
董卓将蔡邕、杨彪唤到了府中,手中拿着一卷写满字的绢帛。
“伯喈、文先,董某一时兴起,写了些东西,给你们看看。”
言罢,董卓将手中的绢帛递给了蔡邕。
蔡邕拿起写满字的白娟,眼光扫过,口中喃喃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明公?!这是…”蔡邕眼中露出奇色,蔡邕又将手中的白娟递给了杨彪。
董卓笑了笑,解释道:“董某谓之曰《三字经》,可为小儿启蒙之物。”
杨彪看完后,口中轻叹一声,“明公大才也,吾等不及。”
“哈哈。”董卓大笑一声,“文先,本相唤你过来,可不是来听你称赞本相的。”
“这《三字经》本相也就想到这么多,心中还有一些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