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5章 上海初遇“李中堂”(2合1)

    大明德武二年,西元1864年4月7日,上海。

    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中年人,此时正在一处江南小院中闭目听戏。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院子里,咿咿呀呀的黄梅戏徽曲让廊坊间匆匆路过的下人们也忍不住放慢了脚步。

    忽然,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书生小步走进院子,悄悄走到了中年人的身后。

    那中年人仿佛背后长着眼睛,一边跟着黄梅戏的拍子微微摇动,一边开口道:“玉山,事情可曾办妥了?”

    “明公,学生办事不力……”

    年轻人叹了口气,道,“真不曾想,那戈登如此贪婪无度,居然说七万元不足以显示诚意……”

    “无妨,不怕那洋夷不爱钱,只要他爱钱,事情就好办了!”

    中年人站了起来,身子微微一挺,端得是一派儒雅端正的好皮囊。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未来的晚清第一重臣,为大清糊了一辈子窗户纸,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李中堂。

    躬身站在他身边的,则是他的头号心腹,自从初建淮军,在安庆招兵买马时,就在其身边,未来更是“风雨龙门四十年”的周馥周玉山。

    当然,如今的李鸿章还不是中堂,但在官场打拼将近二十载,李鸿章也已经不是什么小鱼小虾了。

    三年前李鸿章依托庐州团练组建淮军,受曾国藩器重,并予以重点扶持。

    去年,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入上海。

    不过到达上海的淮军令上海人大为失望。

    因为与西洋军队相比,上海人对淮军“皆笑指为丐”。

    毕竟对内地域歧视,对外唯唯诺诺,也是一部分国人的祖传手艺。

    不过到底是一代名臣,李鸿章功过是非不论,手段还是有一些的。

    淮军几个月前在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击退了太平军及其他反清武装,成功守住上海,也打出了一定的声望。

    曾国藩也趁机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兼五口通商大臣,一时之间在苏南风头无二。

    所谓“五口通商大臣”非“通洋大才”不能任,但实际上,此时的李鸿章对于洋务并不熟悉。

    但没办法,随着两江糜烂,老一辈如吴健彰等“通洋大才”被小刀会等势力重创,现在的清廷几乎无人可用。

    清廷不止一次谕示两江总督和李鸿章这个江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