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更是直逼宜良、嵩明、通海、昆阳一带,各地逃难的百姓携老扶幼,群集于滇都街头,哭声震天。
永历帝在惊惧之下,急忙下令文武百官立刻收拾行装,随自己逃离滇都。临行之前,定国在街上贴出布告,城内外难民、百姓纷纷围上前来观看。
但见布告上写着:“本藩在滇多年,与尔人民,情均父子,今国事颠危,朝廷移跸,势难同尔等偕行。恐清兵一至,杀掠淫污,猝难逃避,尔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时,各速远遁,毋致自误!”
看完布告,大伙方才知道永历帝打算弃城而走,一时间全城军民无不惊恐万分,四散奔逃。
此时,今年的秋粮已征收入库,一时间根本来不及带走,定国在与白文选商议后,一致认为贵州地瘠民贫,清军沿途筹粮极其困难,只要没有充足的粮食,清军将很难在云贵立足。故当务之急就是要立刻焚毁这批粮食,以免资敌。如此一来,清军便会因为缺食减缓攻势,从而给明军争取更多的时间部署防御。
可永历帝却以“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为由,专程派人送来谕旨,严令定国不许烧毁粮食。永历帝哪里知道,今日的妇人之仁,竟供应了入滇清军整整半年以上的食用,更是彻底断送了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就在滇都城内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冯双礼却突然找到了定国,向其请命道:“请晋王殿下速速辅佐陛下撤离滇都,图谋再举,此事艰难万险,望晋王莫要推脱!某愿在此死守,拖延清军,与滇都共存亡!”
定国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答应了冯双礼的请求。
临近午时,永历帝登上御辇,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匆匆撤离了滇都。
尽管定国早在布告上提醒百姓自行逃难,不要伴驾同行。但在离城之时,仍有成千上万的逃难百姓携老扶幼,一路追随。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转移,行动速度难免迟缓,但在此时此刻,无论是永历帝还是定国都不忍心驱散这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也只能是听之任之。
这支人数高达几十万,军民混杂的队伍一路走走停停,日行不过三十余里。好不容易走到碧鸡关,不想这里道路狭窄难行,军民人等互相拥挤,更有不少难民因为饥饿与疾病倒在路上,再也没有起来。
望着眼前的惨状,永历帝心头不由一紧,连忙吩咐停辇,然后在黔国公沐天波的搀扶下走出御辇,回头眺望了一眼身后滇都城内巍峨雄伟的宫阙,哽咽言道:“朕尚未走远,军民就已困苦至此!若因朕一人之故而连累万千百姓,倒不
永历帝在惊惧之下,急忙下令文武百官立刻收拾行装,随自己逃离滇都。临行之前,定国在街上贴出布告,城内外难民、百姓纷纷围上前来观看。
但见布告上写着:“本藩在滇多年,与尔人民,情均父子,今国事颠危,朝廷移跸,势难同尔等偕行。恐清兵一至,杀掠淫污,猝难逃避,尔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时,各速远遁,毋致自误!”
看完布告,大伙方才知道永历帝打算弃城而走,一时间全城军民无不惊恐万分,四散奔逃。
此时,今年的秋粮已征收入库,一时间根本来不及带走,定国在与白文选商议后,一致认为贵州地瘠民贫,清军沿途筹粮极其困难,只要没有充足的粮食,清军将很难在云贵立足。故当务之急就是要立刻焚毁这批粮食,以免资敌。如此一来,清军便会因为缺食减缓攻势,从而给明军争取更多的时间部署防御。
可永历帝却以“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为由,专程派人送来谕旨,严令定国不许烧毁粮食。永历帝哪里知道,今日的妇人之仁,竟供应了入滇清军整整半年以上的食用,更是彻底断送了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就在滇都城内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冯双礼却突然找到了定国,向其请命道:“请晋王殿下速速辅佐陛下撤离滇都,图谋再举,此事艰难万险,望晋王莫要推脱!某愿在此死守,拖延清军,与滇都共存亡!”
定国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答应了冯双礼的请求。
临近午时,永历帝登上御辇,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匆匆撤离了滇都。
尽管定国早在布告上提醒百姓自行逃难,不要伴驾同行。但在离城之时,仍有成千上万的逃难百姓携老扶幼,一路追随。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转移,行动速度难免迟缓,但在此时此刻,无论是永历帝还是定国都不忍心驱散这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也只能是听之任之。
这支人数高达几十万,军民混杂的队伍一路走走停停,日行不过三十余里。好不容易走到碧鸡关,不想这里道路狭窄难行,军民人等互相拥挤,更有不少难民因为饥饿与疾病倒在路上,再也没有起来。
望着眼前的惨状,永历帝心头不由一紧,连忙吩咐停辇,然后在黔国公沐天波的搀扶下走出御辇,回头眺望了一眼身后滇都城内巍峨雄伟的宫阙,哽咽言道:“朕尚未走远,军民就已困苦至此!若因朕一人之故而连累万千百姓,倒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