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章 九三年(卅二)

的。而科举改革,实质上是稳固了这种县城通过地租吸血乡村的畸形模式。

    这种畸形模式是有问题的,而且是有大问题的。

    的确,大顺在19世纪之前,手工业就是冠绝天下。靠这种畸形的以农业地租盈余为基础的工商业,靠着大顺的体量,确确实实在19世纪之前的“工场手工业”时代,有极大的优势。

    都不用说此时,就是大明时候,松苏地区随便一个地方弄出来,不必佛罗伦萨等地的手工业差,甚至可以说强得多。甚至连达卡那种印度地方,城市规模也在历史上让克来武等人感到震惊。

    但这种模式的上限是很低的——上限也就是巴黎,愣生生吸血吸成了一个能对抗法兰西的巴黎,搞得工商业也都是奢侈品为主。

    而现在搞学堂制改革,却又不动最基本的农村、土地等问题,这就意味着这是在加重这种畸形发展,同时破坏了原本的乡村政治士绅宗族等旧模式,而又没有去建设个新的。

    打破旧的,是为了建设新的。

    要是不建新的,而又打破旧的,实质上会陷入混乱和倒退。

    这不是说,改革科举、兴办学堂,本身是倒退。

    而是说,这件事背后的关联问题,是倒退。

    当然,可能对皇帝来说,这未必是坏事,至少短期看未必是坏事。

    毕竟,作为皇帝同行的拿破仑也说过:让穷人子弟上学,容易闹事。所以把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学费,勐提了一个档次,这样就防止了穷人子弟进入最好的大学。

    而大顺皇帝想要搞学堂改革,也等于是说:不是中产、靠地租过活的地主、乡绅,没钱,你上你尼玛的县城的实学学堂?

    或许,可能,大概,皇帝真的是想搞“自救”、怕自己被实力越发增长的新兴阶层当成良弓走狗,希望重新平衡。

    过去改革,那是因为科举势力乡绅地主势力过强,所以引入实学派来制衡。

    现在反过来了,力量对比变了,所以要借助守旧腐朽势力,来对抗新兴阶层。

    毕竟,紫禁城里坐着的是皇帝。

    皇帝的目的,是权力、家族。

    包括说之前老皇帝支持刘玉的改革,最开始也不过是“收钱——养兵——弹压”模式的进阶,靠对外掠夺、殖民、海外贸易、关税等,大顺拿到了之前历朝历代都不敢想的财政收入。

    当然,人心隔肚皮,这些也只是通儒社内一些胆大之辈的猜测,未必就是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