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章 九三年(廿一)

啥不发展纺织业?为啥还要用福建的茶叶?为啥不直接用湖北的茶叶往蒙古和罗刹走铁路运销?

    或者说,以黄河为界,北边的利益,凭啥要让南边那群人占着?

    本身李欗上台的过程就不那么传统,既有松苏资本的支持,也有京畿实学军功贵族的支持,自然也有京畿资本集团的支持。

    闹腾起来后,只能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从别处找补呗。

    锤日本、打印度,找补之后,天津纺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但这个发展,是完全依靠爪哇和印度棉发展起来的。

    李欗固然和稀泥,但对于维系一个内部联系密切的贸易的概念,理解的还是到位的。

    这是南北之间的争端。

    很快,又有别的争端,越来越乱。

    一统派认为,废弃漕运之后,京城和江南的联系,只靠海运,固然说海军基地都在渤海,但终究不稳妥。

    伴随着黄河夺清河工程的基本完工,朝廷应该修一条从京城到金陵的铁路。

    一来,万一海上有什么事,那也方便调兵。

    手里有兵,且随时能去,才能做到维系统治。不然的话,说什么都白扯。再说了,陛下你怎么上来的、怎么依靠海军切断经济中心和京城的联系,您心里有数吧?

    二来嘛,废漕运的地区,以及黄河改道之后遗留的问题,着实有点多。

    今儿起义、明儿反叛、后儿无生老母的,这也不太行。

    是以说,修一条和京汉并行的、贴近原本运河河道的铁路,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修铁路,得花钱。

    而这钱,钱袋子们则根本反对出。

    理由肯定是五花八门。

    经济账,和政治账,肯定不是一回事。

    而这里面,又牵扯多了去的利益。

    比如说,搞海运的利益:你修了铁路,海运岂不是受影响?

    但是,基本上,反对的时候,肯定不会说自己利益受损,而是一定要反着说。

    当然,反着说也肯定对。

    那就是,从废漕运到现在,一直走海运。漕运已废,海运兴起几十年了,如今又有火轮船相助,这从京城到金陵的铁路,就算修通了,那不是毫无经济利益?几十才能收回成本?

    若举债,给息几何?

    若不举债,这是条经济上算起来肯定相对来说不合算的铁路。

    既是用国库之银,那这些钱,修东西向的铁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