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九八章 临别告诫(三)

    从满清最后修川汉铁路的经验来看,以“强制储蓄”或者“强制工业投资债券”的方式,完成基建,并不是没可能。

    只不过,脑子里一定得清楚,在私有制不需要“启蒙”的这边,要么靠类似“三饷”的手段、亦或者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手段,使之完全是朝廷的,前提是你有本事压得住隋末大起义和明末大起义;要么就搞强制工业债券强制储蓄,但要是搞成满清那样,钱玩没了,就赖账,那肯定是要出大事的。

    李欗琢磨着,说是要搞强制赎买,等于是让地主强制储蓄、强制投资工业债券、亦或者算是强制迫使工业资本不向农业上回流。

    这个想法……只能说,还欠缺点东西。

    显然,李欗既然不敢搞均田、也支持内外分治的手段,那么他的这种政策,最多也就是在先发地区搞。

    但是,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山东地区的租佃和自耕比例,还没有到离谱的地步。

    只靠在先发地区强制赎买,让用行政手段迫使地主搞强制储蓄……简单来说,钱,不够。

    但李欗绝对没胆子把这个政策,延伸到全国。这都不用想,因为搞变法、改良要是敢这么搞,就是王莽改制。

    所以,之前李欗也说了,要借助大顺即将要搞的货币改革,来依靠国家信贷和银行,做那根指挥棒,让资本被操控着流向该流的地方。

    但还是那句话。

    你把路修好了,不用你指挥,资本也会跑到松辽分水岭去圈地种黄豆。

    而关键是修路这件事,而不是修好路之后的土地开发。

    要么,想办法,弄到钱。

    比如学刘玉的扶桑泡沫法。进化一下,就是拿三的那一套,通过金融手段,快进快出赚息差、贴水,保证泡沫不炸,给得起承诺的高股息。以此投资基建等。

    要么,就要把铁路和圈地这两件事,捏在一起。

    提前把松辽分水岭的土地,作为“投资基建的回报”,实质上低价售卖掉国有的土地。

    也即是说,根源问题,在于大顺朝廷手里的资源太少,而民间的资本是很丰厚的。

    如果大顺朝廷手里有足够的资源,那么修路就是小事,国家投资就是。但显然,大顺朝廷没这个资本。

    既然大顺朝廷手里的资源显然不够,那么就得琢磨民间的资本。

    资本当然是好东西。

    假如大顺朝廷手里有足够的资本,依靠官办解决铁路问题,那么这相当于松辽分水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