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八七章 最后的闹剧(十三)

军又是造舰又是修铁路所发行的国债的利息之和?

    小农每年要还的印子钱多?

    还是大顺这几年扩军打仗修运河,借的国债的利息多?

    所以,大顺这边的变革,不要看农民,也没法看农民。

    化肥工业完全不成熟——磷肥还行,硫酸工业不难;最关键的氮肥,现在就真的只能靠东北大豆和智利硝石,工业固氮还遥遥无期呢。

    水利工程,大顺这水平、这行政能力,也就那么回事吧。干个后世一个地级市靠铁锹和锄头就能干成的淮河入海工程,就得要大顺的举国之力。这也不现实。

    也即是说,不可能指望通过变革,瞬间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也不会让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英国历史上跑那么快,真正跑赢了中原亩产,也得到1850年,化肥学说已经提出,英亩产达到了30蒲式耳,也即亩产5蒲式耳,250斤。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既谈生产力,那就不得不谈,是农业生产力啊?还是人均生产力啊?还是农工业总生产力啊?

    大顺的农业,基本就这样了。

    在工业发展起来起来,在大顺能操控雷电之力把空气中的氮元素固定成氮肥之前,也就这样了。

    顶天了说。

    这科学院大发神威,老天爷继续变暖,华北地区达到后世“一年两熟”的水平。

    搞出来100天生长期的玉米,秋天种小麦、夏天收小麦种玉米、秋天收玉米再种小麦。

    但问题是,没有肥料,这时候玉米的亩产也不高。

    有没有亩产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且不用化肥的状况?

    有,后世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大荒农场,千万年根本没开垦过的土地,攥一把能攥出来油的腐殖土,不用化肥,倒是也能长出来一尺多长的棒子。

    否则的话,华北地区,使用化肥之前,对玉米的普遍记忆,就是“一拃长”,比个硬起来的鸡儿长不了多少。

    也即是说,化肥往这一卡,大顺的组织能力兴修水利基层大建设的能力往这一卡。

    就算科学院发力,搞出来了华北一年两熟用的玉米籽。

    那也就两季是亩产二百来斤。

    但其实,实际上这也不行。

    因为,没有化肥,你把地照着一年两季用,那真是往死了用。

    两年三熟的精髓,是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高粱。

    精髓在于夏大豆,在于豆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