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八七章 最后的闹剧(十三)

国的农业革命,资本往土地上跑,这不是让英国的亩产,从90斤,提升到现在了130、140斤了?

    但问题是在大顺。

    资本往土地上跑,并不会让大顺的亩产从150斤提升到500斤,而是会在亩产不变的情况下,把土地变成一种金融业。

    刘玉确实搞了大顺特色的圈地运动。

    但刘玉圈的是什么地?

    圈的是两淮草荡。

    两淮草荡为什么会存在?

    因为明朝开始,就要靠草荡煮盐,有专门的军队和衙门,监管禁止开垦。

    刘玉圈两淮草荡的前提,是晒盐法加盐政改革,用太阳和风,代替了草荡的柴草。

    这些草荡地,种植棉花、改良土壤,是从“亩产0斤”开始的,当然是生产力的进步。

    而历史上满清也圈地。

    满清圈地之后,亩产提升了吗?显然没有。亩产压根没提升,这当然不是生产力的进步。因为他干不了让生产力进步的事。

    英国圈地,亩产提升了吗?显然提升了。因为英国搞了中国犁、轮作法。

    问题在于,中国需要学中国犁?还是需要学轮作法?既不必学,怎么提升生产力?

    相反,小农经济下,人地矛盾极大,迫使两年三熟制迅速在华北推广,是不是一场属于大顺特色的“农业革命”?

    都是圈地,情况是不同的。

    英国农业革命的好,是以英国的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人口数量为前提的。

    你不能昧着良心,说亩产提升到130斤、且轮作休耕,对此时的大顺而言是生产力的进步。

    实事求是讲,混成1750年的英国亩产,大顺得先饿死至少50%的人——1650年轮作休耕状态下,每英亩小麦产量为11蒲式耳,1蒲式耳小麦大约是54斤、1英亩大约等于6亩地,轮作休耕状态下平均亩产99斤——考虑轮作休耕,等于还得除以2、除以3。

    这亩产,放在大顺,非得出大事不可,而且得是大到血流成河的大事。

    况且来说,就大顺这个情况,资本圈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提高亩产”,其实真的挺不现实的。

    小农快速破产的地方,肯定是水旱频发的地方。

    而大顺这情况,你资本想自己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咋的,你的资本多到能搞黄河改道工程?能搞淮河入海工程?能修郑国渠级别的水利工程?还是能修淠史杭灌既工程啊?搞得起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