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七七章 最终的闹剧(三)

既然靠科举制绑定的士绅,搞均田改革搞不成。

    那么,他们上,他们和内地的土地瓜葛不大,难道也搞不成吗?

    你们那边有几十万生员士绅,老子这边也有十几万实学读书人。

    要大义。

    李欗姓李。

    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

    这还不够大义?

    要钱。

    先发地区的工商业者、财阀,难道会缺钱吗?大顺又没有金山银山,整个大顺的黄金白银,几乎都是从这里流入的。怎么会没钱?

    要枪。

    对外扩张、印度征战、海军扩大、以及服役年限福利制,留下的一大堆的问题,老皇帝一死,新皇帝会不会为了省钱,不再维系诸如退伍士兵澳洲分田、水手退役领年金的庞大财政窟窿?

    即便没有变化,那么搞一出“纽堡阴谋”,难道还不会?

    要未来。

    全力移民,靠垦殖增加每个人的收入、靠农业增加国内粮食和肉类的“人均拥有量”,靠平均农业人口收入的提升发展工商业,靠农业收入的提升倒逼工厂涨工资,靠国内贸易完成工业大发展……

    在实学激进派看来,怎么会没有未来呢?这,至少比临川舒王、安汉公那一套,似乎更可行吧?

    所以,基础是有的。

    只剩下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

    真要是将来太子施政出了问题, 这些人找到李欗喊出【干吧,殿下!】的时候,李欗敢不敢摘下眼镜、戴上眼罩毡帽类太祖模样?

    第二个。

    贸易上的马尔萨斯经济学、工业上的李斯特经济学、未来设想的圣西门空想,这一套“歪经”,李欗有没有本事捡起来,做“释经人”?能不能把这一套东西,编成体系?

    但实际上,看似这是两个问题,实则是一个问题。

    因为,歪经已成。只需要把这一套东西,用个线,拴起来就是。

    即便他自己不会栓,文笔不好,难道不会找枪手?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个问题,

    即,李欗是否有意愿,做这个不自觉的历史前进的工具?

    亦即,完成那两个历史使命。

    在转型期,保护工业发展,在尽力维持局面的状态下,加剧社会的矛盾,增强新的阶级的力量。

    在末尾,用必然的结局,破除掉大顺的百姓对一切旧事物的迷信,这是开启新时代的前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