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五九章 分歧(四)



    而金银矿起步之后,人口增多,才使得粮食、木材、棉布、食盐等,可以流通。

    网

    他们可以流通,才促成了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实现。

    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实现,促成了劳动力向东转移。

    这,才是刘玉想和皇帝说的东西:

    即,劳动力,向东转移。

    扶桑移民,只是大顺更大范畴内的“劳动力向东转移”的前奏,和总预演。

    之所以说是总预演,因为扶桑迁民的诸多产业,也是以“外部市场”为方向的。

    不管是新益州的酒类、羊毛;还是金山地区的棉花、棉布。

    主要还是面向国外市场。

    新益州的酒类,是卖给法国人和原住民的。

    金山地区的棉布,是卖给中美洲和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的。

    所以,这几乎可以视作大顺国内的“劳动力向东转移”的总预演。

    也即,大顺要靠海外市场,靠一战的“分赃”、靠从北欧到日本的广阔世界贸易,来完成工业化的起步,和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的确,此时,考虑“人均”粮食,南洋的大米是没办法与河南人均的,因为运输原因,这种人均是无意义的。

    但是,沿海地区既然“人均”粮食是有意义的,是可以通过海运运输的。

    那么,粮食不能过去就人,人不能不去就粮食呢?

    粮食没长腿。

    可人是长了腿的。

    当然,现实操作起来,肯定比较麻烦。

    而且,也会留下非常严重的后遗症。

    但是,至少,这个思路,可以自圆其说地解决那个“工商业容纳足够人口”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刘玉来说,或者对后世的人来说,不是问题。

    但对现在的大顺而言,是个问题。

    甚至于,这个问题,还处在一个“理论研究”的阶段,甚至连“技术验证”阶段还没达成——要先从理论上,证明有这么一种可能,工商业能容纳这么多的人口。

    如果,连理论计算,都无法自圆其说,那么这个“未来”,在此时,根本就没人会相信。

    所有人都会疑惑,怎么可能呢?工商业怎么可能容得下这么多人口?

    包括那些有思想的大儒,他们在考虑均田问题的时候,直接在这个问题上卡住了,从而使得他们的均田思路成为空想。

    比如李塨就没解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