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二四章 迁徙路(六)

朝廷让这里行八一税,其意便有复‘周礼、学校’之想。”

    “以往各地书院、州县学堂、义学等,何以维系?靠的是学田。”

    “学田免税少赋,租佃出去,以租子助学。”

    “而如今,朝廷在这里,是要行学校制的。不再允许有免税的学田,而是从皇粮八一税里拨出来办学。”

    “这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就算有学田,你会来租佃吗?既是这样,那么就从根上断掉。”

    “依我看,这是好事。”

    “而且,也足见朝廷并不想将这里做羁縻地,而是欲为直辖郡县地。否则的话……若只是为了迁人过来,我这等人,那便不必来的,来了也是浪费朝廷钱财。”

    “若只为迁民而解黄河之困,何必还要征税、办学,甚至连我这种教书的也要占船上位子给送来?”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视角。

    自耕农的视角,和跑到这里继续当教书先生的视角,自是不同的。

    私塾先生是秀才,但也就是秀才而已。

    范进没中举之前,也是秀才。

    大明晚期,顾炎武就感叹生员都大几十万了。到大顺,生员百万亦差不多。

    私塾先生这种秀才,在大顺内部很是普遍。

    这种普遍,指的是他们并不脱产。

    教书开蒙,也是劳动,也不是脱产。

    而只要不脱产,那么就不至于变成脑子不好使的人。

    脱产,使人魔怔。

    劳动,让人清醒。

    私塾先生既参与社会劳动,又读过书,多多少少还是能分清“学田助学”和“中央拨款建学校”的区别。

    虽然,在大顺,后者一般是“复古派儒生”最爱念叨的:学校、六官、周礼、拨款、十税一等等。

    也虽然,王家庄的私塾先生和复古派儒生八竿子打不着。

    到相对而言,他还是更喜欢中央征税拨款办学校的“复古”模式,而不喜欢“学田租佃租子助学”的模式。

    他既进过学,多少也知道免赋少税的学田,里面有多少弯弯绕。

    学田始于北宋,发扬于蒙元。

    亦相当于朝廷直接拨生产资料给学校,学校作为地主,收佃户租子,维系学校运转、补助求学学生。

    官方支持的学田,所能享受到学田租子福利的,得是秀才级别的。若不进学,官方学田和你基本没啥关系。进学之后,各种补助,多从学田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