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七八章 英国的总崩溃(六)

不大。

    二三十万人而已。

    对大顺来说,废弃运河漕运走海运,直接导致了百万漕工的大问题,这问题也不是大到不可解决。

    百十万人而已。

    相对于大顺的体量,还是弱了点。

    但对英国来说……二三十万、百十万人……这就是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自由贸易、无形之手、绝对优势理论……对不对?

    可以说对。

    但是,始终还是那个问题——人民的“觉悟”过低,不肯做转型和无形之手调节周期的安安饿殍,那咋办嘛?

    而且,伴随着大顺入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都没考虑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某个国家的劳动人口、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使得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具备优势呢?

    这里不提大顺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萌芽阶段。

    而是说,即便大顺完全没有工业革命,因为美洲白银、物价革命、白银购买力等一系列简单的“汇率”问题,也使得大顺的商品,拥有欧洲根本无法抵挡的优势。

    历史上英国的农业革命,已经开始用智利硝石和鸟粪石做化肥的时候,谷物法规定的进口限价还是2英镑12便士每450斤玉米。也即8两银子450斤包米。

    就算两边的生产效率一样,两边搓布一样快,甚至大顺的瓷器丝绸等技术优势一夜之间都消失了。那这怎么和已经开始开发东北用大豆肥田、开发南洋稻米的大顺竞争嘛。

    更别提大顺内部还有个非常蛋疼的“小老百姓用铜钱、大商人用白银,但交税得用白银”的内部铜银汇率问题。

    英国的统治阶级可能不知道这些东西,当然他们也不太可能知道。

    但是,大顺运来的上品的价格、质量,在那摆着。

    真正的统治阶层,心里多半知道,一旦战败,但凡之前大顺货船或者东印度公司带过的商品,英国的产业全要完。

    而那些大顺因为利润不足不带的商品,能有多少?

    又能容纳多少非农业人口?

    利物浦的事,只是个开始。类似的事,日后还会源源不断。

    英国的情况,用后世的一个词讲,就是“后发优势”。

    如果,承认英国的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那么,英国这个世纪的崛起,就是基于“后发优势”的。

    因为之前种地水平太次,所有养不活那么多人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