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一零章 死与复仇(十)

技能特化的战斗工兵,的确是强,但需要别人配合。

    就像是此时大部分的战斗,伤亡主要是靠炮兵、骑兵砍杀造成的。但是,没有抗线的步兵,炮兵和骑兵卵用没有。

    不管是在南洋、在印度,还是在直布罗陀,攻克堡垒的主攻的确是大顺这边的工兵,但在之前的围困、阻援、封锁、威胁等,  还是要靠海军舰队、法国陆战队、以及法国的那批原本计划用于登陆苏格兰的步兵。

    一样的道理,想要继续在西班牙、加勒比或者北美扩大战果,两边谁也离不开谁。

    不过,确实,在宗教问题上大顺这边不太能理解法国的看法。

    但在宗教这个问题之外,考虑物质、土地、人口、名声之类的东西,大顺这边和欧洲并没有隔阂。

    是以,大顺这边要把俘虏送回英国的这件事上,李欗等人还是做了一个向法国示好的决议。

    既可以认为是示好。

    也可以认为是某种战略外交上的暗示。

    一般来说,法国人应该能够看懂大顺的这种示好和暗示的,因为这涉及到法国的一些政治敏感的地区。

    李欗对德·拉·克鲁提议,这边押送的英国俘虏,在直布罗陀装船后,会在法国的敦刻尔克逗留。

    德·拉·克鲁应该立刻将直布罗陀被攻克的消息,传递回巴黎。而巴黎那边,也应该立刻遴选出合适的外交人员,与大顺在巴黎的外交人员一起,前往伦敦。

    一方面,是要刺探一下英国的舆论情况、议会态度、以及英国的战争潜力。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顺和法国之间能够继续保持彼此之间的信任,不会单独和英国进行私下的和谈,并出卖对方。

    这种事,大顺怕、法国也怕。

    以为法国实实在在被曾经的“盟友”,在战争中背叛过,比如那场英法一起干爆荷兰的战争,就是打到一半,法国被英国背叛了。

    而大顺这边,也是实实在在不能相信所谓的“盟友”,毕竟大顺这群人,纵然学的是所谓的新学,可是《三国演义》可是自小就看的,谁说盟友就一定不会中途背叛?

    到时候,晋阳之战打到一半了,再出个张孟谈,留下个唇亡齿寒的欧洲版典故,那乐子可就大了。

    而选择敦刻尔克,作为俘虏的中转地,以及中法两国外交人员登船赴伦敦的地点,也算是大顺的一种战略外交上的示好暗示,而且在法国人看来属于是那种在“敏感的地区”站队的、尊重历史传统的一种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