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七章 开战(五)

输出,没事找事,这纯粹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先把丹麦东印度公司加了波出口关税

    之前在政变过程中,  因为瑞典王位继承权问题,  和瑞俄战争那件事,刘钰促成的是中瑞俄三方合作控制的波罗的海贸易。

    这里面的前提,又是通过复西域事件的准噶尔瑞典俘虏问题,早早和瑞典东印度公司达成了协议。

    并且利用奥地利的奥斯坦德公司在《国事诏书》中倒闭的机会,适当向瑞典东印度公司施压,达成了中瑞合作。

    然后再在俄瑞战争中,参与彼得堡政变,利用伊丽莎白女沙皇的拔……呃,不能说是拔吊无情。但总之,让在政变中支持伊丽莎白女沙皇的瑞典大使馆吃了个闷亏。

    随后借助丹麦索取瑞典王位继承权的事,从中斡旋,对丹麦施压,最终达成了中瑞俄的三方贸易同盟。

    这个贸易同盟的本质,是大顺通过奥斯坦德公司倒闭后的市场空缺,再加上打压丹麦东印度公司,从而在瑞典东印度公司股东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让中俄占据了丹麦东印度公司和奥斯坦德公司的时常份额,从而达成一个三方都满意的结果。

    这个结果达成之后,也就出现了罗刹和大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暧昧关系。

    茶叶贸易,原本走贝加尔湖、恰克图。

    那是罗刹老贵族的自留地。

    现在,茶叶贸易走黑海和波罗的海,这都是女沙皇的新贵族的地盘,尤其是主要走彼得堡,绕开了莫斯科那群老人。

    两边的贸易不是关键,关键是罗刹的大黄和茶叶专营,使得谁控制贸易,谁就能在国内掌控足够的力量。

    随后,刘钰在从欧洲返回后,又派人去了罗刹,利用彼得一世留下的“农奴去工厂服役”的制度,进行了简单的产业转移。

    比如玻璃之类的在大顺生产很不错、但是漂洋过海卖到罗刹能把裤衩赔进去的产业。

    又比如两边合作发展的亚麻纺织业。

    这种产业转移,初期是看不到啥效果的。

    但随着时间一点点积累,这种产业转移的效果日渐显现。

    英俄之间渐渐出现了贸易争端。

    原本的英俄之间,贸易额是很大的。

    彼得一世通过农奴去工商业服劳役的制度,让罗刹的冶铁产业出现了大发展。在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罗刹的冶铁业,一直压着西欧一头,并且英俄之间的贸易是互补的。

    但伴随着大顺的一些“我得不到,但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