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二章 大忠臣(下)

    当然,山东的转型,前提是得有南洋和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和肥料基地。在化肥出现之前,或者说,在智利或者孟加拉的硝石拿到之前,东北的大豆就是最好的经济作物肥料。

    凭借光合作用和根瘤菌以及根系对营养的吸收,可以有效地转移肥料元素。

    而殖民扩张在此时的意义,  也就更加的有用。

    搞死印度的棉纺织业,松苏的棉纺织业就能大发展;搞死印度的烤烟叶,山东的烟叶就能大发展;搞的日本四分五裂,花生油料烟草柞蚕丝绸等,也能大发展。

    关东的高粱米、小麦等,也可以在山东的转型期,提供稳定的粮价。

    至于减租、减息、长佃这些,  不能避免小农经济被冲击,只是提振小农在转型冲击下的抵抗力。

    而且,  其实做这件事,难度也不是很大。

    明末时候,你要均田,老子就投满清;抗日时候,你要减租,老子就当汉奸。很正常。

    没有外部力量,纵有反对,也不会那么难受。并且本身,刘钰喊的这些看似是抑兼并的口号,在封建王朝也是政治正确的。

    除了一段反动透顶的白色时期,哪怕是封建王朝,  甭管做不做,但是减租、减息、扶助农工的口号,嘴上喊喊还是可以的,  而且是算作政治正确的,  并不会被枪毙。

    复古儒学那群人,喊的比刘钰可激进多了,要直接搞土地国有化加授田制呢。大家最起码在嘴上,还是追思三代之治周礼制度的,那明确的土地国有化加授田制,自然就有某种神圣性,最起码在嘴上是有的。

    当然,嘴靠不住。

    事实上,这个难度不是很大的前提,又是之前二十多年,以对外扩张为契机,引导的实学发展和刘钰的义学体系下的学生。

    大量的非士绅出身的、学的不是十三经那一套东西的“读书人”——虽然主流社会不承认他们也配叫读书人,你们也配叫读书人?但从认字会算数懂农学算作读书人的定义看,他们其实又算。

    而且,刘钰是在威海练的兵,莱登出身的实学子弟,颇多。

    最后肯定也是要解决黄河问题的,不管从那个角度去看。

    哪怕是从最无情的、纯粹的唯生产力的角度去看,黄河泛滥搞得几千万亩耕地三十年缓不过来,那也应该解决黄河隐患。

    只不过他嘴里说的,  似乎还是传统的抑兼并思想,  来伪装自己的真实目的,刘钰可以确信,皇帝分不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