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93章 退意

丢了自己的面子。

    关东军计划的“二期作战”也好,“战场清理”也好,其中的一个潜在的因素,或者说是说不出口的目的,就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军旗。

    而参战的日军第7师团,由于师团长园部和一郎中将对这场鸡蛋碰石头般的战事没有信心,事先要求所属联队把军旗都留在了驻地齐齐哈尔。虽说3个联队也没剩下几个兵,但为此,第7师团大大地庆幸了一番。

    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是可笑的小事。那么必须说到另一件事:除军旗之外,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另一个物化形式是所谓“靖国神社”。为何战后一代代日本首相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执着参拜鬼魂?因为它是一枚被封存的“精神原子|弹”。

    只要供奉着这颗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大和民族的“理想之花”必然会重新绽放,日本人必然会让健忘的人们重温它昔日的面目。

    2008年初,中国旅日电视人李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靖国神社》在日本公映屡遭停映风波一事,已充分说明“靖国神社”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属于极力维护、不可触碰的精神敏感区。

    既然日本是一个注重形式和细节的民族,中国人就要对此予以关注,因为这里面有可能埋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正史上战败后投降的日本不惜一切要保存“天皇制”,将其作为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唯一条件。在中国人看来换了哪个当皇帝还不一样,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保存下来“天皇制”对日本人是多么强大的精神支柱:

    有了它,日本就永远不会成为西方那样的皿煮国家;在外力强制下制定的“和平宪法”,也很难说不会被重新修订,何况日本近代以来向来以翻云覆雨、诡诈偷袭,不按游戏规则出牌而着称。中华文化输入日本,日本从来是重“术”轻“道”,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兵法、权谋和三十六计。

    所以,不要轻易相信日本现在是“和平国家”的说法,孙逸仙、鲁迅先生当年盘桓于日本时感受到的和平气息也很浓。

    1913年孙逸仙在神户向日本民众演讲时,还热切冀望崛起的日本能成为“东方王道的干城”,但后来的日本不但突破了孙先生不做“西方霸道的鹰犬”的底线,干脆以其特产的军国主义霸道成了凌|辱中国最甚的急先锋。

    1945年日本是战败了,但像“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这样的中国成语典故,日本人总是比中国人体验更为深切。

    不过很可惜,他们碰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