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军阀混战,有枪就是草头王,就是奉系也是从战场上获得的地盘。当国家统一后,国家大事都是由这些军人将领说了算的。
治国与打仗不同,阳刚的军人对于柔性的政治有本能的缺陷,要不然自古为何就有“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之说。在后世,文人治理国家被视为皿煮的象征,而军人干政则是一种政治发展的倒退。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写得很明确: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就是说战争本身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因而是否发起战争、何时何地发动战争、战争要达到何种目的,理应由政治家----文官来决定,军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而军人的价值只有在战争中才能体现,军人的军功及在军中的地位是由一场又一场胜利来获得,所以他们对于战争有本能的兴趣,在国家事务或者国际争端中,更多地会以一劳永逸的战争方式来进行。
因此军政|府很难摆脱发动战争的诱惑,也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正所谓“文官靠边站,军人要蛮干”,日本军国主义就是一例。
这样,国家会沦为战争机器,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历来,军服压倒西服,都是国家取乱之源。
从后世中国国家领导阶层的职务可以看出,军方背景的人员在国家事务中的话语权在减弱而不是增强:无论是政治局委员的人数、还是政治局|常委的组成名单,都可以看到这一趋势。
但是军队淡出国家事务,并不是不重视它的发展,这要一分为二地看。后世中国对于军队的管理观念,在于军人服从于政治的需要,但并不是削弱它的力量。这从后来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增加军费可以看出。
会不会由此产生像历史上宋朝和明朝那样“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弱宋弱明局面?首先要说明,明代有终一朝都不是弱明,即使是末世也还是有许多英勇的将领和能战的士兵,只是因缘巧合造成了让人唏嘘的倒退,努尔哈赤早年也是被李成梁完虐的。
明代军事上的败退其实与宋朝有惊人的类似:步兵对阵骑兵,运输限制战争规模或决定战争结果。
以宋代为例。宋代军事不给力不是简单的“重文”、“文官外行指挥内行”、“皇帝缩卵”,嚷嚷什么铁血尚武根本毫无意义。
什么叫弱?在金面前的晚期北宋和在蒙元面前的南宋倒是算得上弱。但北宋时期,宋仍是彪悍的辽国的大敌,如《辽史》的兵卫志里头还说“虽然,宋久失地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