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6章 变化

作为动力,只有在作战时或者面对危险时才会藏入水下----因为当时蓄电池电时有限,只能够允许潜艇潜行几十海里。

    在核潜艇未诞生之前,潜艇进行换气和充电是很频繁的,为了安全考量只能在夜间进行。张汉卿提出呼吸管的概念以后,深有感触的德国技师很快地就把构想变成现实,这个办法正史上是二战前夕的荷兰首先开发出来的:

    它的基本构造是以可伸长的通气管将外界的空气引导至柴油引擎,并排出引擎产生的废气,另外再附加防止海水进入以及将进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线。通过呼吸管可以让潜艇在潜望镜深度下使用柴油机,这样它就不必浮出水面即可补充电力。

    这样不仅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也扩展了潜艇可以充电的时机,从而大幅改善了当时潜艇的作业方式与弹性。

    对于被反潜机、舰、船发现即意味着死亡的潜艇官兵来说,这一发现有着相当大的意义,以至于德国技师、退伍潜艇大副费利克斯开心地说:“有了这个东西,潜艇兵们能够安全回家的希望增加了何止一倍!”

    此外,已经基本吃透“九江”级驱逐舰的中国海军,开始酝酿更大吨位的远洋驱逐舰的建造。动力系统不是问题,中小型军舰的造舰能力也有了,是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了。不然,光是陆军强大,海军仍然是旱鸭子可不行。

    中国有广阔的海岸线,瘸腿海军会极大地牵制陆军的使用,两条腿发展、齐头并进才是王道。“陆炮上舰”的想法是否能与军舰匹配,都要好好地探讨下,又不是要建多大规模,只是为未来储备技术与经验而已。

    同样地,新式驱逐舰的建造基地放在内陆的武汉,而不是张汉卿最期望的上海。

    国家还没解放,海军聊胜于无、薄弱的空军力量只够看住京津一带的头顶,花那么大代价在海边扩大船厂,一旦被敌国海军扫一圈,辛辛苦苦的投入不都打烂了?

    而且这个时候军舰都不大,不靠海边的造船厂在中国只有武汉造厂还有底子和条件揽活了。再说它有汉冶萍钢铁厂,工业体系是除沈阳、上海、天津外最强的。

    其实根据资料记载,在1931年美国万吨油轮“加利福尼亚”号就曾从长江口上溯到武汉,说明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大的。想出海,等到汛期再走也可以啊,每年的5月到9月。

    技术是慢慢培养出来的,需要不断地投入。中国海军短期内不会穷兵黩武地大造快干,所以为了技术储备、为了生存,武汉造船厂重头戏在民用船舶上。依托于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