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51章 空、潜、快

事。

    同样地,中国人民军也受益匪浅,在短期内即让从陆上起家的军队“旱鸭子上天入地”,得到了海上系统的锻造。

    同处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相继向德国抛去了橄榄枝。无他,是看中了德国军事上在火炮、潜艇和飞机制造上的优势。但是张汉卿开出的条件更诱人也更露骨,由此直接打动了德国军界元老们隐藏在外表对时事冷漠的然而实际上又狂热的心:

    “如果德国潜水艇图纸全部交给中国,中国将把生产的潜艇无条件地让德国技术人员进行研究改善。中国利用德国技术在潜艇上所作的改善,两国海军可以共享,并在德国需要采用的时候德国能够无条件转移”----这实际上是对德国技术延续的的引诱。

    普鲁士军官团的荣誉让战败的德国军界对一战的结果很不满意,对于欧洲列强在军事上对德国的限制,他们早有怨言并一直期望改变现状。在国家不能正常化前,他们迫切需要保持甚至要继续领先各大国的军事优势,以便在德意志帝国获得重新崛起的机会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所以来自中国的这个建议让不服输的德国军界决定全力扶持中国的潜艇技术----同中国一样,德国在大西洋仍然把英国独步欧洲的海军舰队作为假想敌,同样财力窘迫的现实让他们把取胜的法宝定在了潜艇上。

    这样,德国海军对于使用潜艇的经验和技术及理论让初生的中国海军获益匪浅。此一秘密协定签署的结果是德国向中国派遣10名已经编入预备役的潜水艇军官,及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无条件地把核心技术传授给中国技师和潜艇官兵们。

    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德国要想从容崛起,必须这么干。而且中国的条件相当诱人:相当于免费给德国储备了种子并使它的军工技术长期保持在第一序列。

    结果是除了使中国的潜艇技术在不到五年时间一跃跟上同期的英美等海上强国,超过了日本外,另外一个意外之喜是中国还获得了德国当量为2200吨的远洋潜艇技术,这在当时是领先世界的。

    这是个好东西。

    在注定水面作战力量离不开中国近岸的情况下,充当“存在海军”的任务就由潜艇来承担了。没有护卫,只能靠自己的隐蔽性生存,特别是长期水下作战,对潜艇官兵的生存环境要求很严酷。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稍微给官兵一点改善、也能存储更多燃料和武器的大型潜艇是中国的最爱。以此为蓝本,中国海军工程技术人员在德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