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胜仗,朝廷犒劳,哥舒翰却开始鸡贼了,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自己此刻手握兵权,在朝里说一不二,终于可以对仇人下手了。他将矛头指向了安思顺,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也曾经是哥舒翰在军队中的顶头上司,和哥舒翰有矛盾,安禄山为其堂兄打抱不平就和哥舒翰也有了矛盾。但安思顺和安禄山并不是一路人,此前已经多次反映安禄山有问题,所以此时只是卸任节度使而在朝中任户部尚书。哥舒翰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让人假装送信,然后在潼关城门口抓住此人,献给朝廷,同还列举了安思顺的七条罪状,请求玄宗处死安思顺。唐玄宗明白安思顺是被哥舒翰诬陷的,但为了安抚哥舒翰,就没有接受杨国忠的意见,把安思顺和处死,家人流放到岭南。一时大唐舆论哗然,哥舒翰在群众中的美好形象直接崩塌,而且又为哥舒翰和杨国忠的争斗埋下伏笔,安思顺受诬告时为了自保派人贿略巴结杨国忠,请杨国忠出面求情,而唐玄宗居然没卖杨国忠这个面子,这让杨国忠不仅不爽,而且心生一丝寒意,他开始意识到哥舒输已经对自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剧情发展到了哥、杨斗法阶段。当时天下人都认为安禄山叛乱是因为杨国忠骄横放纵所致,哥舒输的部将王思礼力主杀杨国忠以谢天下,哥舒翰没有答应。不久,王思礼与哥舒翰密谋一事便传到杨国忠的耳朵里,杨国忠闻言后大为恐惧,急忙应对。应对之策是建议玄宗在京师附近另外训练一支军队,由自己的心腹将领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用来防范哥舒翰。
杨国忠手里有了兵,又该哥舒翰心生不安了。于是上表奏请将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大敌当前,唐玄宗只好答应,哥舒翰于是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故将其斩首,由此吞并了灞上军队。哥舒翰和杨国忠二人的矛盾由暗斗发展到明争。将相之争的白热化,直接威胁到了大唐的安危。手握重兵的哥舒翰的存在,使杨国忠如芒刺在背,他对儿子说:“吾无死所矣!”。而日夜在皇帝身边的杨国忠同样让哥舒翰终日不安,病情因此加重,只好把军政大事委托给行军司马田良丘,又让部将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谁知王思礼、李承光二人也忙着争权夺利,难以配合,全军号令不一。时值冬日,士兵都吃不饱饭,又穿不暖衣,唐玄宗特意做了十万战袍派人慰劳军队,可是连个主持发放的人都没有,以至到了潼关兵败之后,衣服仍藏在库中。如此,士兵自然心中充满怨恨,更加上下离心离德。
就在哥舒翰固守潼关、与杨国忠明争
杨国忠手里有了兵,又该哥舒翰心生不安了。于是上表奏请将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大敌当前,唐玄宗只好答应,哥舒翰于是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故将其斩首,由此吞并了灞上军队。哥舒翰和杨国忠二人的矛盾由暗斗发展到明争。将相之争的白热化,直接威胁到了大唐的安危。手握重兵的哥舒翰的存在,使杨国忠如芒刺在背,他对儿子说:“吾无死所矣!”。而日夜在皇帝身边的杨国忠同样让哥舒翰终日不安,病情因此加重,只好把军政大事委托给行军司马田良丘,又让部将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谁知王思礼、李承光二人也忙着争权夺利,难以配合,全军号令不一。时值冬日,士兵都吃不饱饭,又穿不暖衣,唐玄宗特意做了十万战袍派人慰劳军队,可是连个主持发放的人都没有,以至到了潼关兵败之后,衣服仍藏在库中。如此,士兵自然心中充满怨恨,更加上下离心离德。
就在哥舒翰固守潼关、与杨国忠明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