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83 陈婉清和段云的毕业准备(求订阅)

的成绩。

    “6月5日前,完成论文答辩工作。”

    从4月10号到6月5号,有接近两个月的答辩时间。

    这个准备时间还是蛮长的,许秋估摸着,主要是为了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比如论文评审不通过,需要修改论文,答辩不通过,需要修改论文或者二次答辩等等。

    “6月6日,提交材料到材料系教务处,包括纸质版学位论文2本、学位申请书1份、学位论文评阅书、学位论文评分表、学位论文评分表、答辩委员会表决票、答辩会议记录和决议书、培养手册……”

    提交的材料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大多数都要放到档案里面,因此需要手写材料,比较麻烦。

    接下来,田晴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她本身做的实验并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结论。

    不过,送样到芬兰Ronald团队那边,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Ronald团队他们通过新型CELIV测试手段,成功构建出叠层器件的器件结构、界面电荷复合情况与器件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找到了传输层材料的选择与界面电荷复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对于最终器件性能的影响。

    基于这些结论,已经足以讲出一个故事。

    于是,田晴开始整理文章,打算投《自然·光电》试一试。

    虽然她投《自然》大子刊属于是“往高里投”,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有一定中稿几率的。

    毕竟,这个工作是背靠许秋之前《科学》文章的,也算是在蹭自己课题组的热点。

    科研圈里的马太效应同样非常的明显,讲求赢者通吃。

    比如,钙钛矿、石墨烯领域火起来后,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发现,也可以发表高档次的文章。

    现在,许秋已经把有机光伏领域的热度做起来了,与之沾边的交叉工作,地位同样会水涨船高。

    许秋这两周几乎没有做实验,他专心码了两周的文章,终于拿到了《自然》文章的初稿。

    现在距离月底还有十天的时间,在前往漂亮国参加MRS会议之前,把这篇《自然》文章改好,投出去并没有什么问题。

    组会上,许秋通过PPT,展示了《自然》文章中经由田晴润色过的四张正文的图片,讲述了一番自己的行文思路。

    有机光伏团队里的其他人,这两周来,基本上也都是辅助许秋做实验,并没有展开自己的工作。

    韩嘉莹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