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

发表文章超过20篇,h因子为35,与2013年入选“长江”学者……”

    “龚远江汇报的主题是,全小分子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展,大家欢迎!”

    伴随着掌声,龚远江上台,接替了魏兴思的位置,开始汇报: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在大会上首个汇报,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课题组近一年来的一些工作……”

    许秋在下面一边听着龚远江的报告,一边盯着自己电脑看。

    马上就要轮到自己汇报了,许秋稍微有那么一丢丢的紧张,主要现在还出现了预期外的突发情况,他不仅要面对参会的老师们,还要面对自己的同学们。

    不过,紧张归紧张,该做的工作也不能落下。

    在龚远江汇报的过程中,许秋同步用电脑记录着对方讲述的内容。

    龚远江一听就是经常做学术汇报的老手,语言节奏把控的非常好,之前选择把他安排在第一个出场,也是为了开个好头。

    现在他们算是转型成功,搭上了itic系列非富勒烯这条顺风车,成果斐然。

    龚远江一共汇报了五个工作,两篇am,一篇aem,一篇jmca和一篇acsami,是一个系列的工作,基于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改性。

    改性的方法和许秋优化itic系列受体材料时有点类似。

    最开始开发一种材料作为基准,然后通过制备器件、实验表征时得到的反馈,对分子结构进行不断的微调。

    每调整一次,就发表一篇文章。

    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大,就是大文章,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小,就是小文章。

    这也是应用型研究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不断的试错。

    排除开挂的因素,大佬和普通研究者之间的差别,就是大佬试错的时候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也因此他们拿到的资源会更多一些,这样最终出成果的期望值最高。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龚远江顺利的完成了首场汇报,在回答了台下听众的几个问题后,魏兴思无缝衔接,登台继续主持会议:

    “接下来,有请许秋为大家汇报。”

    “许秋是我们课题组的直博生,一年级,也是目前组内有机光伏团队的负责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非富勒烯受体,在《自然·能源》、《焦耳》、nc、am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许秋汇报的主题是非富勒烯有机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