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50 许秋人前显圣的一天(求订阅)

们调侃称是“公费旅游”、“大佬们的吹逼现场”,但其存在还是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在未来,如果科研领域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有更好的交流模式诞生。

    比如把同一个领域内所有的研究者凝聚在一起,群策群力,互通有无,及时沟通,甚至把全球的科学家网罗在一起,共同攻坚某一个难题。

    类似于建立一个庞大的研究机构,整合所有能够整合的资源。

    当然,这是比较理想化的情况,现实中很难实现,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利益诉求,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的利益诉求,无法齐心。

    但从整个文明的角度来看,只有实现大一统,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进行发展。

    如现在这般内耗下去,人类文明可能永远都被桎梏在蓝星上。

    “文献看完了吗,过来讲一讲?”魏兴思问道。

    “看完了。”许秋回应了一句,随后拿起文献,跟着魏老师前往218。

    “……马薇薇课题组,AEM文章,从蓝河光电公司买的材料,ITIC和IEICO,她们利用甲苯作为溶剂旋涂有效层,同时进行了稳定性测试……徐正宏课题组,NC文章,他们开发了一种非共轭D单元的类ITIC分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严虎课题组,AM文章,他们基于PCE11给体材料进行改性,得到了两种宽带隙的给体材料,并与ITIC2结合……”

    许秋滔滔不绝的进行文献汇报,现在他讲文献的方法,和刚刚入门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刚入门的那会儿,许秋对有机光伏领域的理解不够,在讲文献时候总是抓不住重点,就只能用比较粗糙的方法,也就是拿着文献把摘要、结论翻译一遍,然后每张图片依次看图说话讲一遍。

    用这种方法,一篇文献要讲三到五分钟才能讲完,一次讲十几篇文献的话,就要耗费接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每次讲文献都是一个大工程。

    现在,许秋明白讲文献的意义,其实就是把“一篇文章中最核心的要点分享给别人”,而且他已经具备了抓住文章要点的能力。

    像一些小文章,基本只用一句话就能总结,类似于:“张三做了一种受体材料Z3,结构是基于他们前期Z2材料的改进,与PCE10给体结合,器件性能为10.5%。”

    如果是大文章的话,通常亮点会比较多,故事也会比较复杂,许秋就会把每个亮点都点出来,每条故事线都理清楚。

    假如这篇文章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