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虽然有些强行,但也勉强算是合理吧。
其次,《焦耳》文章首页是一张贼大的TOC,占了大半个页面,下面是一段对TOC的文字描述,右侧是“亮点”栏目,要求列出三条文章的亮点,此外还有类似于EES期刊的“Context & Scale(背景和规模)”,对摘要和引言的补充。
怎么说呢,整的挺全乎的。
但说真的,许秋觉得这样搞意义并不是很大。
读者读起来费劲,作者写起来也费劲,需要把同样的内容换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表达出来……
再次,摘要的位置它也不老老实实的起名为“Abstract(摘要)”,而是改名为了“Summary(总结)”,结论部分的大标题直接省略掉,但内容还在。
正文是双栏的,左边正文,右边备注,空间占比2:1。
但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备注,因此在右边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相当于是单栏。
平常其他期刊都是1:1大小双栏的,看惯了1:1的双栏,再看这种2:1的双栏,还真有些不习惯。
分栏和期刊公司有关,《自然》和《科学》的标准文章都是三栏的,ACS、RSC、Wiley包括Elsevier的大多数期刊都是1:1两栏的,CellPress虽然从属于Elsevier,但相对独立,因此搞一些花活出来也不奇怪。
另外,类似于《自然》子刊,要求列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作者贡献等。
最后,重点来了,作为《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期刊,《焦耳》稿件处理速度非常快。
其中一篇稿件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Received: April 25, 2015(投稿:2015年4月25号)
Revised: May 22, 2015(修改:2015年5月22号)
Accepted: June 5, 2015(接受:2015年6月5号)
Published: July 3, 2015(正式发表:2015年7月3号)
这是许秋没有想到过的,从投稿到接受只用了40天,而且还包括一次修改。
之前他投《自然·能源》的文章时,也查了几篇《自然》大子刊稿件的关键时间节点,它们没有列出稿件修改的时间,不过大多数文章应该都是有修改的,其中一篇是这样的:
Rec
其次,《焦耳》文章首页是一张贼大的TOC,占了大半个页面,下面是一段对TOC的文字描述,右侧是“亮点”栏目,要求列出三条文章的亮点,此外还有类似于EES期刊的“Context & Scale(背景和规模)”,对摘要和引言的补充。
怎么说呢,整的挺全乎的。
但说真的,许秋觉得这样搞意义并不是很大。
读者读起来费劲,作者写起来也费劲,需要把同样的内容换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表达出来……
再次,摘要的位置它也不老老实实的起名为“Abstract(摘要)”,而是改名为了“Summary(总结)”,结论部分的大标题直接省略掉,但内容还在。
正文是双栏的,左边正文,右边备注,空间占比2:1。
但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备注,因此在右边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相当于是单栏。
平常其他期刊都是1:1大小双栏的,看惯了1:1的双栏,再看这种2:1的双栏,还真有些不习惯。
分栏和期刊公司有关,《自然》和《科学》的标准文章都是三栏的,ACS、RSC、Wiley包括Elsevier的大多数期刊都是1:1两栏的,CellPress虽然从属于Elsevier,但相对独立,因此搞一些花活出来也不奇怪。
另外,类似于《自然》子刊,要求列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作者贡献等。
最后,重点来了,作为《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期刊,《焦耳》稿件处理速度非常快。
其中一篇稿件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Received: April 25, 2015(投稿:2015年4月25号)
Revised: May 22, 2015(修改:2015年5月22号)
Accepted: June 5, 2015(接受:2015年6月5号)
Published: July 3, 2015(正式发表:2015年7月3号)
这是许秋没有想到过的,从投稿到接受只用了40天,而且还包括一次修改。
之前他投《自然·能源》的文章时,也查了几篇《自然》大子刊稿件的关键时间节点,它们没有列出稿件修改的时间,不过大多数文章应该都是有修改的,其中一篇是这样的:
Rec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