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温度控制器是段云用来测试热电器件的,精度很高,升温程序也很精细.
一共有三个大档次,即快、中、慢。
每个大档次都有从1到9的九个小档次,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加热功率。
如果是快9档,升温速度就是刷刷的,如果是慢1档,可能就是蜗牛般的升温速度。
热电偶是独立放在样品旁边的,近似真空的环境下,热传导很慢,温度的显示会滞后于升温操作。
也就是说,实验的主要难点就是控温。
必须要让液氮舱中液氮带走的热量和加热器提供的热量两者抵消掉,温度才能稳定下来。
当然,做到完全精准那是不可能的。
一定的实验误差还是可以允许的,比如测试点为120K,那么测试过程中的温度波动在119.9K-120.1K之间,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前温度传感器现实的温度是118.74K,降温幅度已经非常慢了,以0.01K的幅度在下降。
许秋检查了一下石英窗口,没有雾气,表明内部的真空度仍然比较高,便再次将液氮加满,然后把低温装置放入PL仪器中。
从现在开始,就需要进行连续测试。
一旦中途以任何形式被打断,包括液氮完全漏光,低温装置被移动,或是石英窗口起雾,都需要重头开始测试,前面测试的数据只能舍去。
打个比方,第一次以5K间隔,测试了从120K到145K的六个样品点,当测150K的时候,石英窗口突然起雾,那接下来的测试结果肯定就不准确了,强行继续测试的话,拟合最后得到的可能就是一根曲线了,而本来应该是直线的。
不仅如此,重新测试时也不能直接从150K开始,必须从120K开始,不然沿用之前的数据,很可能出现两组数据不匹配,在150K的地方出现断层现象,新旧数据本来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现在变成了两条直线。
许秋开启升温程序,用功率最低的慢1档进行试水,目标温度设置为为120K。
刚开始的时候,温度仍然在慢慢的降低,大约一分钟后,温度开始以0.02、0.03K的幅度回升。
许秋暗自庆幸,看来这慢1档的功率也不小。
不过,想想也很正常,毕竟现在内部是在120K左右的低温下,只要稍微加加热,温度就会起飞。
许秋很有耐心,就看着温度慢慢爬升了五分钟,终于
一共有三个大档次,即快、中、慢。
每个大档次都有从1到9的九个小档次,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加热功率。
如果是快9档,升温速度就是刷刷的,如果是慢1档,可能就是蜗牛般的升温速度。
热电偶是独立放在样品旁边的,近似真空的环境下,热传导很慢,温度的显示会滞后于升温操作。
也就是说,实验的主要难点就是控温。
必须要让液氮舱中液氮带走的热量和加热器提供的热量两者抵消掉,温度才能稳定下来。
当然,做到完全精准那是不可能的。
一定的实验误差还是可以允许的,比如测试点为120K,那么测试过程中的温度波动在119.9K-120.1K之间,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前温度传感器现实的温度是118.74K,降温幅度已经非常慢了,以0.01K的幅度在下降。
许秋检查了一下石英窗口,没有雾气,表明内部的真空度仍然比较高,便再次将液氮加满,然后把低温装置放入PL仪器中。
从现在开始,就需要进行连续测试。
一旦中途以任何形式被打断,包括液氮完全漏光,低温装置被移动,或是石英窗口起雾,都需要重头开始测试,前面测试的数据只能舍去。
打个比方,第一次以5K间隔,测试了从120K到145K的六个样品点,当测150K的时候,石英窗口突然起雾,那接下来的测试结果肯定就不准确了,强行继续测试的话,拟合最后得到的可能就是一根曲线了,而本来应该是直线的。
不仅如此,重新测试时也不能直接从150K开始,必须从120K开始,不然沿用之前的数据,很可能出现两组数据不匹配,在150K的地方出现断层现象,新旧数据本来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现在变成了两条直线。
许秋开启升温程序,用功率最低的慢1档进行试水,目标温度设置为为120K。
刚开始的时候,温度仍然在慢慢的降低,大约一分钟后,温度开始以0.02、0.03K的幅度回升。
许秋暗自庆幸,看来这慢1档的功率也不小。
不过,想想也很正常,毕竟现在内部是在120K左右的低温下,只要稍微加加热,温度就会起飞。
许秋很有耐心,就看着温度慢慢爬升了五分钟,终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