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八十一章 高拱的选择(上)

苦心筹措维持中央财政,不是每个人都有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本事的。

    而方钝又历来不涉党争,当年严嵩、徐阶、李默斗得那般惨烈,也没人将他卷进去,面对高拱这个晚辈的询问,方钝不想硬扛,只拐弯抹角的如此说。

    “嘉靖三十六年宁波镇海设市通商,海贸大兴,定例两成半税银留在宁波府衙、镇海县衙,余者每三月解押入京。”

    “前宁波知府唐顺之恐东南粮荒,于宁绍台三地修建粮仓,使海商归途运送粮米,先后援辽东、福建、江西等地。”

    从方钝个人角度来说,他早就对宁波、镇海多有不满,在他看来,那些银钱粮米的调配都应该以户部为准,无奈前些年钱渊护的太紧,后来虽然徐阶、高拱伸手,但也已经形成旧例,更何况如今钱渊南下,更是没指望了。

    如果能以此调配资源,方钝自然是愿意的,但他不想涉入高拱、徐阶之间,所以只谈旧事,不讲现在。

    高拱、徐阶也听出了话里话外的意思,但对于这件事,两个人的态度泾渭分明,针锋相对。

    让人意外的是,在内阁当了一年多乌龟的徐阶突然伸出了脑袋,居然还龇牙咧嘴,寸步不退。

    “元辅此言大谬。”高拱冷笑道:“山东灾民嗷嗷待脯,东南既有粮米又储钱银,更何况镇海至杭州水路相通,由南北运河径直送至山东。”

    “难不成宁波知府胡应嘉将数十粮仓的粮米都卖空了?!”

    徐阶板着脸反驳道:“正因为水路相通,如今黄河决口,水泽千里,若是运河能抵山东,漕船也不会至今停止在临清!”

    高拱高声打断,“元辅此言在理,如今漕运断绝,京城遍传流言蜚语,米价一日三变,当行海运!”

    “四十年内,上书建言行海运事的正是如今的浙江巡抚侯汝谅,记得这是元辅门生!”

    徐阶霍然起身,盯着高拱,目露凶光……你是存心要搅局啊!

    两位内阁大佬吵架吵得那些小吏、文员都躲得远远的,而方钝还老神在在的坐得稳稳的,他差不多猜到了其间的缘由。

    论对钱渊在东南影响力的认知,京中无过户部尚书方钝,他很清楚,虽然高拱、徐阶是为了宁波钱粮、海运在辩驳,但实际上是针对钱渊,针对随园。

    原因很简单,就算宁波知府胡应嘉、台州知府方逢时、浙江巡抚侯汝谅是徐阶门人,但想行海运事,将大量粮米运送到山东赈灾,运送入京平抑米价,就不可能绕得过钱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