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五十六章 困局

    .

    次经济危机对于赵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第二次世界后,世界经济出现长期的繁荣。中国靠国内强劲的信贷消费支撑,德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令人惊讶的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则因为自身被分成两半丧失了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英国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俄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了西伯利亚,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强国。

    从技术上看,二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中国的汽车产量从1909年的多万辆增加十五倍,达到平均每二十五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12%。

    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已经由大三件转变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业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化学工业开始了巨大的发展,炼油业发展迅速,汽油产量从1909年0.46亿桶增加到1927年的7亿桶。

    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不过没有人注意到,抛开这些新型行业,老旧行业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作为代表性的行业,造船业仍然缺乏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中国和德国所占领。

    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中国的生活水准上升而开始失去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德国在欧洲限定了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

    另外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地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中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7年中国口小麦价值仅为1909年的1/3,1/9。考虑到中国拥有的广大耕地面积(几乎占据4的耕地面积),只能说明中国的农业出现了退化的趋势。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减到1170万。

    但是,无论德国还是中国地繁荣都不是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而是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7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120元增为435元。

    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賖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