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马尔尼尼伯爵使华时,彼即深知清军火器之落后,在军事上非英国之敌手。
鸦片战前,英人非但洞悉清军之不足敌,而清政之顽劣,尤为英方尽览无遗。因此纵鸦片一项之入侵,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把中国变成”印度第二”。
其实英人之臣服印度又岂有若何通盘计画哉?其辈只是乘势入侵,得寸进尺。终于造成既成事实罢了。其侵华也亦然。鸦片战后,则司马昭之心亦为其血浓于水地自己白种伙伴所共识。
.六
抵广州履新,目击英人在华之不择手段,对中国主权便认为英人有计画要把中国变成”第二印度”而忧心忡忡。义氏并专书呈报美国国务卿及总统,吁请华府联合欧洲其他列强尤其是法俄二国,加以制止。
其后历任美使所见皆然。其唯一例外则为第五任美使伯驾。
伯驾原为美国传教士,鸦片战前即与鸦片贩有亲密往还。战后为急求深入内地自由传教。而支持英国之积极侵华政策。伯驾以六任美使馆代办而升为第五任公使时,竟吁请华府”占领台湾”,始为布肯南总统所撤职。
但是英国毕竟是个有修养地帝国主义。鸦片战后不久英政府便深知独吞中国之不易。盖中国为一高度中央集权之统一大帝国,颇难分而治之如英人之御印度也。再者,鸦片战后俄法美诸强亦接踵而至。对弱大中国群起而蚕食之;各分其一杯羹固为势所必至,而一强鲸吞则为时已晚矣。因此在”太平军”金田起义之后,英国对华政策乃有极显著之改变。
在此期中,英人已不再作印度模式之企图。而改采联合法美两国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之下,作沿海与内陆之全面开放。斯时法美诸强虽亦尾随英人插足东亚大陆。然其经济力量与英商相比则微乎其微。英政府如能策动列强共逼清廷作全面开放,则实收其利者,仍只是大英帝国一国而已。英国之此项邀请,美政府因疑其动机。不愿加入,而法国则欣然入彀,此即为英法联军于一八六〇年攻陷北京之全盘经纬。
北京既陷、圆明园被烧,而清帝咸丰亦死于承德。导致宫廷政变,寡妇垂帘。清室至此对西方帝国主义已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取予求,简直是百依百顺。因此清政府于天津、北京两地与列强所签诸条约,可说均是据英人所要求之条件为基础地一边倒的城下之盟。强者意索取,弱者俯首听命——斯即西方今日一些史家所谓促成中国加入”世界社团”、采行”条约体制”之实际经过也。
在此”条约体制”下,清廷随后签了
鸦片战前,英人非但洞悉清军之不足敌,而清政之顽劣,尤为英方尽览无遗。因此纵鸦片一项之入侵,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把中国变成”印度第二”。
其实英人之臣服印度又岂有若何通盘计画哉?其辈只是乘势入侵,得寸进尺。终于造成既成事实罢了。其侵华也亦然。鸦片战后,则司马昭之心亦为其血浓于水地自己白种伙伴所共识。
.六
抵广州履新,目击英人在华之不择手段,对中国主权便认为英人有计画要把中国变成”第二印度”而忧心忡忡。义氏并专书呈报美国国务卿及总统,吁请华府联合欧洲其他列强尤其是法俄二国,加以制止。
其后历任美使所见皆然。其唯一例外则为第五任美使伯驾。
伯驾原为美国传教士,鸦片战前即与鸦片贩有亲密往还。战后为急求深入内地自由传教。而支持英国之积极侵华政策。伯驾以六任美使馆代办而升为第五任公使时,竟吁请华府”占领台湾”,始为布肯南总统所撤职。
但是英国毕竟是个有修养地帝国主义。鸦片战后不久英政府便深知独吞中国之不易。盖中国为一高度中央集权之统一大帝国,颇难分而治之如英人之御印度也。再者,鸦片战后俄法美诸强亦接踵而至。对弱大中国群起而蚕食之;各分其一杯羹固为势所必至,而一强鲸吞则为时已晚矣。因此在”太平军”金田起义之后,英国对华政策乃有极显著之改变。
在此期中,英人已不再作印度模式之企图。而改采联合法美两国以武力胁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之下,作沿海与内陆之全面开放。斯时法美诸强虽亦尾随英人插足东亚大陆。然其经济力量与英商相比则微乎其微。英政府如能策动列强共逼清廷作全面开放,则实收其利者,仍只是大英帝国一国而已。英国之此项邀请,美政府因疑其动机。不愿加入,而法国则欣然入彀,此即为英法联军于一八六〇年攻陷北京之全盘经纬。
北京既陷、圆明园被烧,而清帝咸丰亦死于承德。导致宫廷政变,寡妇垂帘。清室至此对西方帝国主义已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取予求,简直是百依百顺。因此清政府于天津、北京两地与列强所签诸条约,可说均是据英人所要求之条件为基础地一边倒的城下之盟。强者意索取,弱者俯首听命——斯即西方今日一些史家所谓促成中国加入”世界社团”、采行”条约体制”之实际经过也。
在此”条约体制”下,清廷随后签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