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他是一个卷入的人,但他又毫无能力左右这个局面,就因为他的母亲,他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贬为临江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是一不做二不休,一方面是废了太子,另一方面他指使手下的大臣把栗姬在朝中的所有的亲属全部逮捕处死。所以汉景帝这个人是一个后发制人的人,他的恼怒他能憋很多年,然后一块儿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是雷厉风行,双管齐下,一方面贬太子,一方面贬栗姬,一方面把栗姬的亲属全部抓起来处死,把栗姬的问题干脆利落不留后患地全部解决。所以栗姬最后就失去了做皇后的机会,在忧愤之中不久就死去了,很快就死了。
画外音:因为栗姬政治幼稚,在汉景帝重病托孤的事件中表现极不理智,埋下了汉景帝对她不满的隐患,再加上王夫人的煽风点火,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决定,贬斥栗姬,废掉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再次空缺,但王夫人还没有来得及动作,窦太后再次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取储君之位。那么,汉景帝究竟会怎么办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的呢?
汉景帝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他的母亲他是表示我同意,表示了同意。另一方面,他又向他母亲提出来,这件事情关系重大,需要和朝中大臣们商量一下,这就是所谓朝议,在朝中大臣们要讨论一下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所以汉景帝就召集了一些大臣,这些大臣中间有一个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就是主张杀晁错的那个大臣袁盎。袁盎参加了这一次会议,而且袁盎是这次朝议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本来是轮不到袁盎的,应当轮到晁错,但是晁错在景帝前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已经被冤杀了,错杀了。所以到景帝七年这个朝议的时候,这个主角就是袁盎了,结果袁盎这些大臣和汉景帝最后商量的结果导致窦太后的建议被搁浅了,不提了。其实汉景帝召集这次朝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对他老娘说我同意,反过来召集大臣们一开会大臣们不同意,他的目的是想以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用大臣们的嘴封住太后的嘴。然后,以袁盎为首的一批大臣到宫中直接去见窦太后,给窦太后说了一番。袁盎到了窦太后那儿,窦太后马上就把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要立梁王为储君。袁盎就问,说您立梁王为储君,那梁王死了,梁王要是下世了,您把这个帝位再传给谁啊?她说我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哥哥死了弟弟当,弟弟死了,再传给哥哥的儿子,就是传给汉景帝的儿子。袁盎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春秋时期有个宋国,那个宋宣公死的时候就把王
画外音:因为栗姬政治幼稚,在汉景帝重病托孤的事件中表现极不理智,埋下了汉景帝对她不满的隐患,再加上王夫人的煽风点火,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决定,贬斥栗姬,废掉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再次空缺,但王夫人还没有来得及动作,窦太后再次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取储君之位。那么,汉景帝究竟会怎么办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的呢?
汉景帝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他的母亲他是表示我同意,表示了同意。另一方面,他又向他母亲提出来,这件事情关系重大,需要和朝中大臣们商量一下,这就是所谓朝议,在朝中大臣们要讨论一下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所以汉景帝就召集了一些大臣,这些大臣中间有一个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就是主张杀晁错的那个大臣袁盎。袁盎参加了这一次会议,而且袁盎是这次朝议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本来是轮不到袁盎的,应当轮到晁错,但是晁错在景帝前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已经被冤杀了,错杀了。所以到景帝七年这个朝议的时候,这个主角就是袁盎了,结果袁盎这些大臣和汉景帝最后商量的结果导致窦太后的建议被搁浅了,不提了。其实汉景帝召集这次朝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对他老娘说我同意,反过来召集大臣们一开会大臣们不同意,他的目的是想以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用大臣们的嘴封住太后的嘴。然后,以袁盎为首的一批大臣到宫中直接去见窦太后,给窦太后说了一番。袁盎到了窦太后那儿,窦太后马上就把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要立梁王为储君。袁盎就问,说您立梁王为储君,那梁王死了,梁王要是下世了,您把这个帝位再传给谁啊?她说我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哥哥死了弟弟当,弟弟死了,再传给哥哥的儿子,就是传给汉景帝的儿子。袁盎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春秋时期有个宋国,那个宋宣公死的时候就把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