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之间的江面,以卫戍此刻正在龙湾的吴王殿下。
既然不可阻,那么言战,实属荒谬。
如今北伐军主力一半在北,一半在南,正好是长江为分界线,而长江沿岸,也正是兵力最为空虚的区域。
原本吴争认为,朝堂有王翊、冒襄、马士英等人在,很放心。
有左、右营近二十万大军,出不了什么问题。
可现在情况变了,最不会出事的地方,出事了。
也就是说,如果朱辰妤得悉沈致远率军已至北岸,或者得悉吴争此时在龙湾,不用多,仅派出右营一支偏师,或者一支禁军,就能引沈致远大军会师,甚至包围在龙湾的吴争,一战毕其功!
好在,这是一场糊涂仗,变化太快,敌不知我,我不知敌。
使得吴争暂时是安全的,有了可以应对的时间。
吴争认为冒襄的话有道理,但有道理不表示,就要这么去做。
在吴争心里,他还是在极力地说服自己,沈致远不会背弃自己,但这种说法,甚至吴争自己都难以相信。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沈致远大军前锋已抵扬州,随时可以调集北岸渡船渡江。
这说起来,真是有些讽刺,当初近十万大军北渡,为得是收复北都。
而大部分的渡船,还留在了对岸,正好给了沈致远机会,他甚至不必为渡江所需的船只担忧。
此时李颙开口道:“……眼见沈致远大军渡江就在眼前,区区龙湾,根本不足以抵抗如此规模的叛军……故,无论战与不战,王爷都必须离开此地!”
这话,一样有道理。
吴争在龙湾,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只要沈致远大军渡江,这就不再是秘密。
施琅抱拳道:“末将听王爷号令……若战,末将必战至一兵一卒,若撤,末将战船护送王爷离开!”
马士英也急了,见吴争还在犹豫,劝道:“王爷,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趁朝中尚未得知沈致远大军南返和王爷滞留龙湾……赶紧离开此地,方为上策啊!”
吴争开口了,“那依诸位之见……孤该撤往何处?”
这是个问题,龙湾南面是应天府,总不能往应天府撤吧?
北面正好是沈致远大军,总不能自投罗网吧?
多么讽刺的情境,权倾天下、手掌二十万北伐军虎贲的吴王殿下,突然之间竟被夹在一个区区龙湾,进退不得,身边仅不足四千人马。
吴争突然间觉得
既然不可阻,那么言战,实属荒谬。
如今北伐军主力一半在北,一半在南,正好是长江为分界线,而长江沿岸,也正是兵力最为空虚的区域。
原本吴争认为,朝堂有王翊、冒襄、马士英等人在,很放心。
有左、右营近二十万大军,出不了什么问题。
可现在情况变了,最不会出事的地方,出事了。
也就是说,如果朱辰妤得悉沈致远率军已至北岸,或者得悉吴争此时在龙湾,不用多,仅派出右营一支偏师,或者一支禁军,就能引沈致远大军会师,甚至包围在龙湾的吴争,一战毕其功!
好在,这是一场糊涂仗,变化太快,敌不知我,我不知敌。
使得吴争暂时是安全的,有了可以应对的时间。
吴争认为冒襄的话有道理,但有道理不表示,就要这么去做。
在吴争心里,他还是在极力地说服自己,沈致远不会背弃自己,但这种说法,甚至吴争自己都难以相信。
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沈致远大军前锋已抵扬州,随时可以调集北岸渡船渡江。
这说起来,真是有些讽刺,当初近十万大军北渡,为得是收复北都。
而大部分的渡船,还留在了对岸,正好给了沈致远机会,他甚至不必为渡江所需的船只担忧。
此时李颙开口道:“……眼见沈致远大军渡江就在眼前,区区龙湾,根本不足以抵抗如此规模的叛军……故,无论战与不战,王爷都必须离开此地!”
这话,一样有道理。
吴争在龙湾,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只要沈致远大军渡江,这就不再是秘密。
施琅抱拳道:“末将听王爷号令……若战,末将必战至一兵一卒,若撤,末将战船护送王爷离开!”
马士英也急了,见吴争还在犹豫,劝道:“王爷,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趁朝中尚未得知沈致远大军南返和王爷滞留龙湾……赶紧离开此地,方为上策啊!”
吴争开口了,“那依诸位之见……孤该撤往何处?”
这是个问题,龙湾南面是应天府,总不能往应天府撤吧?
北面正好是沈致远大军,总不能自投罗网吧?
多么讽刺的情境,权倾天下、手掌二十万北伐军虎贲的吴王殿下,突然之间竟被夹在一个区区龙湾,进退不得,身边仅不足四千人马。
吴争突然间觉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