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部兵马先在盱眙城东南侧安顿下来,没有匆忙上战场,士卒们埋锅做饭,饱餐一顿,等候天明。
朝阳露面时,战事稍缓。
一艘艘木船从护城河北岸返回。
府兵扛着一卷卷土黄色的裹尸布上船,两个人为一组卷好木船上的尸首抬下来。尸首被整齐排列在大营西面的草地上。
明军这几年多宣扬忠义和情谊,不丢同伴尸首是大将军府从年初推行的军令。
几年前,多半明军士卒连军饷也拿不到手,每当出战时以抢掠百姓为生。那时候,强调什么军纪效果都很有限,也就是反剃发令时护发卫家让人一时血脉贲张。真到了北伐时,如没有军功和赏赐诱惑,有几人能空着肚子上阵杀敌
军中赏罚分明,军功赏赐至少能维持家人生计时,士卒方才能知廉耻,不自轻自贱武人的身份。
郑遵谦已经回本部安排攻城事宜去了,孙之敬前往收尸场和伤兵营巡视。
凡是用土布挡住脸面的都是已经确定死亡的士卒,只见一片黄色的布筒,有些外面渗出了暗褐色的鲜血。军中书记正在给死者登记造册,百总以上武官战死后需报兵部销名。
攻城半夜,损失了近千名士卒,如此强制压迫下去,不是盱眙城崩溃,就是明军自己崩溃。
走完收尸场,再往伤兵营,这里很吵闹,但因此显得更有人气。
明军没有让城内清兵歇口气的想法,郑遵谦的兵马经浮桥过河,接管部分战场。烈日下,一些无可藏匿,战斗比夜晚要血腥的多。
明军两万包围盱眙,四面城墙都开了战场。不过只有南门和东门是实打实的攻击,西门和北门都是正兵夹杂着府兵在牵制。
城内有女真人,但守城的主力是汉人。
孙之敬和郑遵谦还从未见过汉人如此给满清朝廷卖命的,他们猜测那也许是汉八旗的人吧?听口音又不像。
郑遵谦先排上去两个千人队,他的军令简单直白到让孙之敬不敢相信。
“每一队斩下十个头颅便可以回营,军功上都给你们记上。否则就都战死在盱眙城下吧”郑遵谦高呼,他对行军打仗最深刻理解在于一个“勇”字,狭路相逢勇者胜。
清兵很快发现新来的这支兵马攻城的队形有些散乱,兵士间的配合也不如先前的明军,但战意更加激昂。
战斗从清晨战到正午,孙之敬简直不忍直视。
每隔半个时辰不到,便有木船往回运尸首。一船一船的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