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五、拯救海天号

    林铄急急忙忙从天津赶回到上海,原因是北洋海军最大的巡洋舰“海天号”在嵊泗外海鼎星岛外触礁搁浅。因为在上海的北洋水师提督电告袁世凯已联系洋商耶松船厂和林铄的沪东造船厂帮忙救助,所以袁世凯令林铄速回上海以协助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组织抢救。

    他到上海后,马上组织了二十多名技师在船厂造船总监陈长龄的带领下乘船厂的拖船一同赶到鼎星岛。

    原来因为日俄战争,4月下旬,朝廷下令驻泊在烟台的“海天”号巡洋舰前往江阴调运军火,以济辽西“中立”之需。“海天”号在管带刘冠雄指挥下起航。在绕过山东半岛进入黄海后,便遇上了大雾天气。也许因为公务紧急,刘冠雄一路催促着“海天”号以20节以上的航速在浓雾中快速行驶。

    由于海面上大雾弥漫,“海天”根本无法参照海岸和天上的星图判定军舰的位置,只能根据航速推算出军舰所处的大概方位。由于对军舰方位计算出现偏差,“海天”号越过长江南口水道后进入海礁密布的嵊泗水域。约在凌晨5:30分时,随着一声巨响和一阵剧烈的震动,高速行驶的“海天”号撞上了位于浮标东南偏南21.5英里处鼎星岛外的礁石上。

    “海天”号和其他防护巡洋舰一样,水线以下的舰底部分除了双层船壳以外,没有更多的防护设施。由于航速较快,半个军舰已经骑到了礁石之上,舰体与礁石之间的猛烈撞击和刮擦再加上军舰的重量显然是双层船壳所不能承受的。海水迅速从舰体的破口涌入舰内,再加上损管措施不太得力,到了当天夜间,除了舰艏高高地搁在礁石上而露出水面以外,舰体其余部分已经沉入11浔左右深度的水中。

    在甲午海战败后不久,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舰队。作为重建计划的一部分,在北洋大臣王文韶的主持下,于1896年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了2艘钢甲巡洋舰,分别命名为“海天”和“海地”号,“海地”号在建成后正式命名为“海圻”号。“海天”和“海圻”号为同型舰,舰长129米,宽14.2米,吃水6.1米,标准排水量4300吨,动力为17000马力,设计最大航速24节。军舰上配有阿姆斯特朗200毫米主炮2门,143毫米副炮10门,47毫米炮12门和37毫米炮4门,7毫米马克沁机枪6挺,鱼雷发射管5具,全舰配备官兵445人,每舰造价328242英镑。

    “海天”舰回国之际,发生了意大利强租我国三门湾事件。

    1897年,英、法、德、俄各列强掀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