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以农为本

工艺和西洋染色工艺,购买新机器……七年,设置织工场,推广新型手工织丝机器和工艺。这些“场”全部将技术收集、研究、改良、推广等工作集中于一身,迅速使京都的丝业由衰转盛,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日本。尽管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弯路,可和清廷各地政府的“无为就是无错”政策相比,实在是积极很多。

    由于太平洋暖流和西亚利亚寒流在这里交汇,雨水充沛,使得日本的桑叶资源异常丰富。这是日本生丝业能够崛起的关键。为了发展丝业,日本人砍伐了大量树木,种植桑林。随着京都丝业的发展,日本较有实力的财阀都迅速以此为模板,利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财力在整个日本推广开。

    1878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726吨,总产量为1226吨清制205万斤,尚不足江浙两省一年产量的1/3。

    1883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1347吨,总产量为1682吨。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间,日本生丝出口总量达到6750吨,无论是数量和平均质量方面都正式超过清国。

    1910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10462吨,达到了世界生丝出口总额的3/4,为清朝的六倍,而这就是日本经济最为关键的出口物资,为日本换取了大量外汇和黄金,支撑起日本走向近代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要想战胜日本,首先要在生丝和茶叶贸易中提高竞争力,以抑制其发展的动力。

    林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多少都会有一些成果。

    在中国现在推广机器缫丝目前还有很大的阻力,国内的养蚕人家,大部分是产销一体。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总是自家养蚕,自家缫丝,这就要养活一大家子许多人手,因为做丝从煮茧开始,手续繁多,缫丝以后“捻丝”、“拍丝”,进练染房练染,纬丝捻成经丝,还有“掉经”、“牵经”等等名目,最后是“接头”,到此方可上织机织成绸缎。

    一旦出现了机器缫丝厂,茧子由机器这头进去,丝由那头出来,许多农村原来的手工工人,因此而失去了饭碗。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缫丝的纺车,妇女无分老幼,大都恃此为副业,如果机器缫丝盛行,大家都没了生计。

    林铄选择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将一千多台缫丝机分散布置在蚕农集中的地方,每个加工点有数台到十数台机器不等,在缫丝期间雇佣那些农妇进行培训,然后由她们进行操作,这样农户也有一定的收入,也一定程度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