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华美国家发展回顾(1620-1645)

之前,两地的市民探亲访友只能乘坐内河班轮往返两座城镇。按照后世的计算,水上运输的成本只有常规陆地运输手段的1/10到1/40,这些或许对于大宗商品物流有利,但却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行却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即便是在首都,在罗新铁路出现之前,80%的市民都很少或者很难前往最近的城镇,陆上交通不方便是最大的原因。华美建国初期,其国内工农业经济发展基本完全针对欧洲市场。欧洲三十年战争和世界性战乱饥荒所特有的时代契机,使华美工农业商品输出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虽然商品生产效率远不能满足大西洋彼岸的需求,但至少整整一代人的劳动实践、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投资使华美已经初步实现了最初的构想,逐渐成为一个小型而精致的工业国家。饱受现代工业发展环境污染的华美掌权者们,显然十分洁癖地选择了一条自认为优雅、负责而先进的工业发展策略。从细节上讲,这种选择并非是明智的,尤其是在环保技术几乎还处于原始初创期的时代。森林、湿地与水资源保护早在1625年就有了第一部法律,华美过于超前的国内工业布局、有限的工业规模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压力几乎忽略不计。尤其是1640年后国内部分垄断资本对许多高污染产业陆续进行了投资性转移,但这不代表华美今后的工业发展就能完全避开环境污染的麻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阶段的工业规模扩张。和实行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列强一样,工农业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是维系华美快速发展的关键。地缘关系决定,欧洲作为大西洋彼岸的原料供应地与商品市场是华美工业化发展历程的最大依赖对象。相较之下,虽然华美的商人和垄断资本家在中南美甚至是远东都比较活跃,但无论是原料产出、市场规模还是商品经济成熟度,以西欧为代表的近代商业圈才是华美最大的资本利益来源渠道。华美主要的中心城市都拥有大型工业区,蒸汽设备是华美国内现阶段最主要的工业动力,但在小城镇,畜力和应地制宜的水力也依然占有相当比例。电力工业则受限于技术工人的教育培养速度,基本还处于技术积累和尝试应用层面,但已经有了跨越式发展准备,离真正的电力革命还需要不少时间。但无论怎样,华美产业工人的人均工业产值、劳动效率和商品质量已经高出世界平均水准几乎十倍,能够抵消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从而使各类大众商品能以较低的价格漂洋过海到达欧洲后还有较高的盈利空间,并由此打垮和摧毁落后国家的近代手工业。远洋船舶是华美最最重要的大宗原料和商品运输工具,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